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部分

(4)畔:通“叛”。負畔:背叛。上:指君王。

(5)能不:據文義當作“不能”,文誤倒。

【譯文】

世人稱頌五帝的時候,天下太平,每戶人家都有十年的積蓄,人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行。也許事實不是這樣,而是人們誇大了那時的美好情況;也或許是這樣,但都不是由於政治造成的。用什麼來說明這一點呢?社會之所以造成混亂的原因,不是由於盜賊眾多,到處發生戰爭,老百姓拋棄了禮義,背叛了他們的君王而造成的嗎?像這類事情,是由於糧食缺乏,人們不能忍受飢餓寒冷所造成的。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而能不做壞事的人是很少的,那麼在衣食充足的情況下不能做好事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53·9傳曰:“倉廩實(1),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2)。”讓生於有餘(3),爭起於不足。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4),平安之基立矣。故飢歲之春,不食親戚(5);穰歲之秋(6),召及四鄰(7)。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於歲之飢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

【註釋】

(1)倉:穀倉。廩(lǐn凜):糧倉,米庫。

(2)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3)讓:謙讓,辭讓。

(4)禮豐義重:禮儀盛多,大家都講究禮義。

(5)食(sì飼):通“飼”。給人吃。

(6)穰(ráng瓤):莊稼豐熟。穰歲:豐年。

(7)召:招請。以上四句參見《韓非子·五蠹》。

【譯文】

傳上說:“穀倉米庫充足,老百姓就會知道禮節;衣服食物富足,老百姓就會知道榮辱。”謙讓產生於富餘,爭鬥起因於不足。穀物充足食物豐富,禮義之心就會產生;禮儀盛多講究禮義,國家安定的基礎就奠定了。因此,荒年的春天,不拿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