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部分

民:眾民,百姓。靡(mǐ米):無。

(7)孑(jié節):單獨,單個。引文參見《詩經·大雅·雲漢》。

(8)可:據上句“靡有孑遺”,疑當作“孑”。

(9)二聖:指唐堯和成湯。

(10)歷數:即“期數”。

(11)福祐:這裡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譯文】

世道混亂百姓叛逆,國家的危險災害,決定於上天,賢君的德行不能使它們消退。《詩經》上說周宣王時遭受大旱災。《詩經》上說:“周朝留下的眾民,沒有一人不受罪。”講的是沒有一個人可能遺漏而不受災害。如果周宣王只是個賢君,在道德上還嫌不足的話,那麼仁慈完美的君王,誰也超不過堯和湯,然而堯卻遭受洪水之災,湯卻遭受大旱之災。洪水乾旱是災害中最厲害的了,然而兩位聖王卻遇上了。難道是由於兩位聖王的政治所造成的嗎?是天地間的期數決定了出現這樣的災害。用堯和湯遭受的水旱災害,權衡歷代帝王所遭受的自然災害,說明這不是由於君王的道德好壞所造成的。不由君王的道德造成災害,那麼國家承受上天的福祐也並不是君王的品德所帶來的。

【原文】

53·6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慈父耐平教明令(1),耐使子孫皆為孝善(2)。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平安,是國昌也。昌必有衰,興必有廢。興昌非德所能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昌衰興廢,皆天時也。此善惡之實(3),未言苦樂之效也。家安人樂,富饒財用足也(4)。

【註釋】

(1)耐(néng能):通“能”。

(2)據《意林》卷三引《論衡》文,“耐”字上脫一“不”字,應補。

(3)實:事實,實際情況。

(4)財用:財物費用。

【譯文】

賢君治理國家,好比慈父管理家庭。慈父能進行正確的教育和明白的告誡,也不能使子孫都成為孝善的人。子孫是孝善的人,是家庭興旺的表現;百姓平安,是國家昌盛的表現。昌盛到一定的時候就必定會衰微,興旺到一定的時候必定會廢敗。興旺昌盛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造成的,同樣衰微廢敗也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引起的。昌衰興廢,都是由天時決定的。以上說的只是關於善惡方面的實際情況,還沒有談到痛苦和歡樂方面的效驗。家庭平安老少歡樂,是因為家庭富饒財物費用豐足的緣故。

【原文】

53·7案富饒者,命厚所致(1),非賢惠所獲也。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2),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歷數吉也。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3)。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

【註釋】

(1)命厚:指命運好,福份大。

(2)命祿:這裡指“壽命”和“祿命”。

(3)數:指“期數”。

【譯文】

考察富饒的人,是因為他的“命厚”而帶來的,並不是因為他賢惠而獲得的。人們都知道家境富饒處在安樂之中的人是因為他“命祿”厚重,卻不知道國家安定,教化施行,是由於“歷數”吉利所決定的。所以天下太平不是賢聖的功勞,天下衰微動亂也不是君王無道造成的。國家該當衰亂,即使是賢聖也不能使它昌盛;時勢該當太平,即使是惡人也不能使它動亂。天下的太平與動亂,決定於時運而不決定於政治;國家的安危,決定於氣數而不決定於教化。君王賢與不賢,政治清不清明,對此都不能加以改變。

【原文】

53·8世稱五帝之時(1),天下太平,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或時不然,世增其美;亦或時政致(2)。何以審之?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並起(3),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4)?若此者,由穀食乏絕,不能忍飢寒。夫飢寒並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並至而能不為善者希(5)。

【註釋】

(1)五帝:參見1。4注(12)。

(2)此句文義與上下不連貫,疑有脫誤。“亦”字下原本校語作“一有然字”。據文意應移補在“時”字後。據遞修本“致”字上有“所”字。據文意,“政”字前應補非字。則文句為“亦或時然,非政所致。”

(3)兵:兵器。革:鎧甲。兵革: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