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0部分

其先乎?親在獄中,罪疑未定,孝子馳走以救其難。如罪定法立,終無門戶,雖曾子、子騫,坐泣而已。何則?計動無益,空為煩也。今死親之魂,定無所知,與拘親之罪決不可救何以異?不明無知,恐人倍其先,獨明罪定,不為忽其親乎?聖人立義,有益於化,雖小弗除;無補於政,雖大弗與。今厚死人,何益於恩?倍之弗事,何損於義?

【註釋】

為:通“畏”。

曾子:即曾參。參見2·2注(18)。子騫:參見28·2注。

厚:指厚葬。

【譯文】

不肯闡明死人無知,因為害怕人們會背棄他們的父母,卻偏偏闡明人死後應該埋葬在黃泉,難道不怕人們遺棄他們的祖先嗎?父母親關押在牢裡,罪行尚有懷疑沒有定案,孝子四出奔走以挽救父母的災難。如果罪已確定依法判處,再也找不到什麼門路救親人了,即使是曾子、子騫這樣的孝子,也只能坐著哭泣而已。為什麼呢?因為考慮到再去活動也無濟於事,只不過是白費精力而已。如今死去的父母親的魂魄確實什麼也不知道,這和被關押的父母親已定罪而無可救援有什麼不同呢?不肯闡明死人無知,擔心人們背棄他們的祖先,偏偏闡明罪行確定無法挽救,就不害怕人們輕視他們的父母嗎?聖人制定禮義,有益於教化,即使是小的禮節也不取消;對政治沒有好處,即使是再大的禮節也不贊同。現在厚葬死人,對報答死者的恩義有什麼好處呢?背棄死者,不搞厚葬,對報答親人的恩義有什麼損害呢?

【原文】

67·11孔子又謂,為明器不成,示意有明。俑則偶人,象類生人,故魯用偶人葬,孔子嘆。睹用人殉之兆也,故嘆以痛之。即如生當備物,不示如生,意悉其教,用偶人葬,恐後用生殉,用明器,獨不為後用善器葬乎?絕用人之源,不防喪物之路,重人不愛用,痛人不憂國,傳議之所失也。

【註釋】

明器:即“冥器”,一作“盟器”。專為隨葬而製作的器物,一般用陶或木、石製成。以上兩句參見《禮記·檀弓上》。

俑:《禮記·檀弓下》鄭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孔子嘆:《禮記·檀弓下》:“孔子曰: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於用殉乎哉?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於用人乎哉。”

睹用人殉之兆:意即從中看出了將來會用人去殉葬的苗頭。實際上,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人殉,用偶人殉葬比人殉要晚得多。根據地下發掘,早在商代,奴隸主就大量用奴隸殉葬了。殉:《禮記·檀弓下》鄭注:“殺人以衛死者曰殉。”

傳:疑為“儒”之誤。本篇並舉儒墨議論之誤。

【譯文】

孔子又說,雖然殉葬的器物做得不精緻,但表示了人們認為人死後還很神明的心意。俑就是偶人,形狀像活人一樣,所以魯國用偶人殉葬,孔子為此而嘆息。他從中看出將會用人殉葬的苗頭,因此嘆息哀痛用偶人殉葬。如果孔子認為對待死人應當像對待活人那樣為他備辦器物,並不是表示死人真像活人一樣,用意全在於宣揚他的禮教,用偶人殉葬,擔心以後會用活人殉葬,用明器殉葬,難道就不怕後人用精緻的器物殉葬嗎?杜絕了用活人殉葬的根源,而不堵塞浪費財物的渠道,重視人而不愛惜財物,愛惜人而不擔憂國家,儒家議論的錯誤就在於此。

【原文】

67·12救漏防者,悉塞其穴,則水洩絕。穴不悉塞,水有所漏,漏則水為患害。論死不悉則奢禮不絕,不絕則喪物索用。用索物喪,民貧耗之至,危亡之道也。

【註釋】

漏防:有漏洞的堤壩。

奢禮:指厚葬。

【譯文】

治理有漏洞的堤壩,要全部堵塞堤壩的漏洞,這樣水的洩漏就會停止。

漏洞不全部堵塞,水有洩漏的地方,洩漏那麼水就會造成災害。論述死人無知不徹底,那麼厚葬的奢侈禮節就不會杜絕,不杜絕就會讓人傾家蕩產。財物消耗乾淨,老百姓會貧困到極點,這是使國家走向危亡的道路。

【原文】

67·13蘇秦為燕,使齊國之民高大丘冢,多藏財物,蘇秦身弗以勸勉之。財盡民貪,國空兵弱,燕軍卒至,無以自衛,國破城亡,主出民散。今不明死之無知,使民自竭以厚葬親,與蘇秦奸計同一敗。

【註釋】

蘇秦為燕:據《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為了幫助燕國,曾到齊國去做官,藉機勸齊湣(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