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9部分

道心:精微之理,根本之理。

辯士:能言善辯的人。文人:擅長引經據典寫文章的人。

“死”字前當有“人”字,尋上文自明。

【譯文】

沒有比有效驗更能說明事情真象的了,沒有比有證據更能肯定論點正確的了。空洞虛假的語言,即使符合根本的道理,人們仍然不會相信。因此社會上鄙陋無知輕信禍福的人,怕得罪死人而不怕違背道理,只看重死人而不顧全活人,耗盡財產以侍奉鬼神,不惜傾家蕩產辦理喪事。如果辯士、文人論證人死無知確有根據,就像墨家用杜伯變鬼的例子來論證人死有知一樣,那麼人死無知的真實情況就可以明白,薄葬節省財物的教化就可以樹立了。

【原文】

67·4今墨家非儒,儒家非墨,各有所持,故乖不合,業難齊同,故二家爭論。世無祭祀復生之人,故死生之義未有所定。實者死人闇昧,與人殊途,其實荒忽,難得深知。有知無知之情不可定,為鬼之實不可是。通人知士雖博覽古今,窺涉百家,條入葉貫,不能審知。唯聖心賢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

【註釋】

業:事業。這裡指實行厚葬或薄葬。

死生之義:指人死後能否變鬼及是否有知的道理。

荒忽:同“恍惚”。捉摸不定。

條入葉貫:比喻看書深入細緻,能融會貫通。

【譯文】

現今墨家否定儒家,儒家否定墨家,各有各的主張,所以互相矛盾,觀點難以一致,因此兩家爭論不休。世上沒有因為受到祭祀而復活的人,所以關於死生方面的道理沒有定論。實際上死人的情況不明,與活人存在於不同的世界,死人的真實情況是捉摸不定的,難以深刻的瞭解。死人有知與無知的真情不能斷定,人死後到底是否變鬼也就不可能確定。知識淵博的有見識的人,雖然博覽古今,遍閱諸子百家著作,深入細緻,能融會貫通,也不能清楚地瞭解此事。只有聖賢的心思,將各種事物進行對比研究,才能肯定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

【原文】

67·5夫論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於外,不詮訂於內,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苟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慾,不合知者之心,喪物索用,無益於世,此蓋墨術所以不傳也。

【註釋】

詮(quán全)訂:考訂,判斷。

墨議:指墨家的有鬼論。

章:同“彰”。顯著。

喪物索用:即傾家送終。“喪”字下疑脫“雖不”二字。墨家主張薄葬節用,不能言其“喪物索用”。下文“奢禮不絕,不絕則喪物索用”,是指儒家之失誤。

【譯文】

論證問題不集中精力深入思考,只是根據表面現象來判斷事情的是非,只依據外在的見聞,不透過內心分析判斷,這就是光憑耳目見聞而不是透過內心思考來論事。光憑耳目見聞來論事,那就會憑虛假的現象說話,相信了虛假現象,那就會把實事當成是錯的。所以判斷是非不能只依靠耳目的見聞,一定要透過內心的思考。墨家的觀點不是經過用心思考而只是考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得出來的,只是相信耳目的見聞,就即使效驗十分顯著,仍然是偏離真實的。偏離真實的主張難以用來指導別人,即使符合無知之人的心意,也不會符合有智之士的心意,即使不傾家蕩產以殉葬,對世人也沒有好處,這大概就是墨家學說不能流傳的原因。

【原文】

67·6魯人將以璵�Я玻�鬃遊胖��鍛ダ黽抖�傘7蚓鍛ダ黽叮�搶褚玻�鬃遊�然家病;賈��桑�S捎興�啊+_�В�ξ鏌玻�橙擻昧玻�槿藘n之,欲心生矣。奸人欲生,不畏罪法。不畏罪法,則丘墓抽矣。孔子睹微見著,故徑庭麗級,以救患直諫。夫不明死人無知之義,而著丘墓必抽之諫,雖盡比干之執,人人必不聽。何則?

【註釋】

璵�В▂úfán魚凡):君王佩帶的美玉。《說文》:“璵�В�持�τ瘛!薄堵朗洗呵鎩ぐ菜榔�犯咦ⅲ骸矮_�В��樣褚病U壓�諭猓�階有芯�攏�胱諉恚�槴_�В�視彌�!繃玻和ā伴紜薄U飫鎦赴衙烙穹湃腖勒叩墓撞鬧小B橙私�垣_�Я玻汗���517年,魯國季平子驅逐了魯昭公,自己代理君王事務,並把君王的璵�Й槾�諫砩稀<酒階鈾籃螅��募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