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力教化就薄弱了。教化薄弱,就是商湯、周武王不及堯、舜的明證。到了秦代,戰爭頻繁各國以武力相鬥,較量國勢的強弱,秦國以武力統一了天下。即使統一了天下,也沒有出現吉祥的徵兆,如“使所有的諸侯國和睦相處”、“鳳凰來朝”這類吉兆,不正是道德差趕不上、功業小比不上堯舜的證明嗎?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16夫天地氣和即生聖人,聖人之治即立大功。和氣不獨在古先,則聖人何故獨優?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毀今,少所見而多所聞,又見經傳增賢聖之美,孔子尤大堯、舜之功,又聞堯、禹禪而相讓(1),湯、武伐而相奪,則謂古聖優於今,功化渥於後矣。夫經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讀書覽經者所共見也。孔子曰:“紂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
【註釋】
(1)禹:當為“舜”之誤字。上下文皆堯舜連言,且禹亦非禪讓,書中無以堯禹連言者,更說明此文有誤。禪(shàn善):禪讓,君王讓位於賢者。
(2)下流:下游。這裡指處於眾惡所歸的地位。
(3)焉:於此,指處於“下流”地位的人。引文參見《論語·子張》,這是子貢說的話,並非孔子說的。
【譯文】
天施放的陽氣和地施放的陰氣協調和諧就產生了聖人,聖人治理好天下就立了大功,和氣不只是古代才存在,那以為什麼只有古代的聖人才特別好呢?世俗的本性,喜好推崇古代而毀謗現代,輕視所見到的事實而重視聽到的傳聞,又見經傳上誇張賢聖的美德,孔子特別誇大了堯和舜的功德,又聽說堯禪讓帝位給舜,商湯、周武王討伐而與桀、紂相爭奪,就說古代的聖人比現在的聖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