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說道深於孔、墨,名不得與之同;立行崇於曾、顏(4),聲不得與之鈞(5)。何則?世俗之性,賤所見貴所聞也。有人於此,立義建節,實核其操,古無以過,為文書者,肯載於篇籍,表以為行事乎?作奇論,造新文,不損於前人(6),好事者肯舍久遠之書,而垂意觀讀之乎(7)?楊子云作《太玄》(8),造《法言》(9),張松伯不肯壹觀(10),與之並肩(11),故賤其言。使子云在伯松前,伯松以為金匱矣(12)!
【註釋】
(1)譎(jué決)奇:卓異、突出。
(2)此句前“不肯圖”三字宜重出,文句應為“不肯圖今世之士者。”
(3)鵠(hú胡):天鵝。
(4)曾、顏:曾參、顏回。都是孔子的學生。
(5)鈞:通“均”。
(6)損:減,遜色。
(7)垂意:留心,留意。
(8)楊子云:一作“揚子云,”即楊(一作揚)雄。參見3·4注(16)。《太玄》:亦稱《太玄經》。參見39·3注(5)。
(9)《法言》:體裁摹擬《論語》,內容以儒家傳統思想為中心,兼採道家思想,具有無神論傾向,共十三卷。
(10)張伯松:張竦(sōng聳),西漢末人,王莽曾封他為淑德侯。壹:同“一”。
(11)並肩:這裡指同一時代。
(12)金匱:金屬製的藏書匣。這裡借指十分珍貴的文獻。
【譯文】
畫工好畫古代的人,秦漢時期的人,即使功績操行很突出,畫工也不肯畫他們。不肯畫當世的人,是因為畫工尊古卑今的緣故。貴重天鵝而輕賤雞,因為天鵝離得遠而雞捱得近的緣故。即使現在有人所講的道理比孔子、墨子還精深,名望也不可能與他們相等;表現出來的操行高過曾參、顏回,聲譽也不可能跟他們一樣。為什麼呢?因為世俗的本性是輕視所見的事實而重視所聽來的傳聞。有人在這裡,樹立起忠義節操,考核他的操行,古人沒有能超過他的,撰文寫書的人,肯把他的事蹟記載在書籍裡,把他當作和以往的事例一樣來表彰嗎?他們提出奇特的論點,寫出新的文章,不比古人遜色,好事的人肯捨棄時代久遠的書,而留心閱讀這些東西嗎?楊子云寫《太玄》,著《法言》,張伯松不願意讀一讀,因為他與楊子云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就輕視楊子云的言論。假如楊子云的時代在張伯松之前,張伯松就會把他的書當作珍貴文獻了。
【原文】
56·15語稱上世之時,聖人德優,而功治有奇,故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也(1)!”舜承堯,不墮洪業(2);禹襲舜,不虧大功。其後至湯,舉兵伐桀,武王把鉞討紂(3),無巍巍蕩蕩之文,而有動兵討伐之言。蓋其德劣而兵試(4),武用而化薄。化薄,不能相逮之明驗也(5)。及至秦漢(6),兵革雲擾,戰力角勢(7),秦以得天下。既得天下,無嘉瑞之美(8),若“葉和萬國”、“鳳皇來儀”之類(9),非德劣不及、功薄不若之徵乎?此言妄也。
【註釋】
(1)文章:指典章制度。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2)墮(huī灰):敗壞。
(3)鉞(yuè月):古代的一種兵器。
(4)試:使用。
(5)逮(dài代):及。
(6)漢:疑衍。下文“秦以得天下”,亦只以“秦”承之。
(7)戰力:以武力互鬥。角:較量。角勢:較量勢力強弱。
(8)嘉瑞:祥瑞,吉祥的徵兆。
(9)葉:同“協”。協和萬國:參見《尚書·堯典》。鳳皇來儀:參見《尚書·益稷》。
【譯文】
一般說法講到上古時代,聖人道德高尚,而治理國家又有卓越的功績,所以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王!唯有天最為高大,只有堯能夠效法它。他的德行浩大無際,老百姓都不知道要怎樣稱頌他才好!他的功業太崇高了!他的禮樂制度多麼光輝燦爛呀!”舜繼承堯的德行,沒有敗壞大業;禹承襲舜的德行,沒有損害大功。這以後到了商湯,發兵討伐夏桀。周武王高舉大鉞討伐殷紂王,人們對他們不再用“巍巍”、“蕩蕩”這種歌頌的言辭了,卻用了動用軍隊討伐的言辭。這是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堯舜差,所以才使用武力,使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