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箭蓉姐歸家,穿花橋公婆迎孫
“蓮米,”潘氏高聲叫了丫頭:“趕緊著再到前頭問問,那船來了不曾。”她中氣十足的嚷完了這一聲,又去推還在搖椅上抱了貓兒哼曲的沈老爺:“女兒女婿回來,你這就付邋遢樣,把那頭髮用點刨花水梳梳。”
說完這個,自家又去屋裡鏡臺前頭照著,拿了根銀簪子比劃,想想還是開了妝匣,拿了金的出來,插在髮間照了半日,攏攏腕上的鐲子出門。
沈老爺還坐在搖椅上,抬眼看看老婆,嘴裡嘖一聲,伸手撓撓小白的下巴,小白眯了眼兒乖叫一聲,沈老爺當了潘氏不說,等她說出幾步才道:“老黃瓜還刷綠漆了,充什麼嫩婦。”一句話還沒說完,大聲打了噴嚏,原是潘氏開的香粉盒子不曾關上,叫暖風一吹鑽進鼻子裡。
小白吃這一嚇從他腿上跳下來,幾步躥到欄杆上,沈老爺坐起來撐了手,拿綢袖子擦擦鼻子,拄著柺杖往門前去,一隻手背在身後,慢騰騰往前:“急個甚,這會子怕才到江州。”
自接了信,沈家便忙亂起來,潘氏把自家院子裡的廂房趕緊掃出來,每日在丫頭蓮米芝麻面前不知要念叨個多少回:“我那外孫女兒可是千金小姐,各處都要打點好了,門框桌角都不許見灰。”
她心心念念著蓉姐兒,還比劃給丫頭看:“走的時候到我這兒,這回回來,怕要到我這兒了。”連說帶比的,邁了一雙小腳往前院去找兒媳婦:“蘭娘,那衣裳可做得了沒?蓉姐兒一箱子茂哥兒一箱子,還有秀娘四郎的,樣樣可不能少,他們這山長水遠的,不定就帶的齊。”
孫蘭娘一日不知聽她吩咐幾回,潘氏年紀大了,倒比過去松的多,也不再挑她的刺兒了,只話比原來又還多些,聽見她又說,把算盤一放:“娘,都八百回了,早早就做著呢,比著妍姐兒的身量再小些,家裡便是做這個的,哪還能短了。”
潘氏吩咐完這些,轉身忙忙去廚房裡察看,看那頭前兩日買來的七斤重的大肥鵝,又問灶上的婦人:“可給水給菜了沒有,不許再吃那糠,把肉養糙了,看著門前買點子活魚它吃,吃得肥肥的,給我外孫外孫女吃。”
“早備下啦,老太太交大運得著這樣好一個女婿,可著濼水都數不出那麼富的來。”那灶上的婦人奉承她一句,潘氏不欲笑的也咧開了嘴兒,還要囑咐一聲:“蜜棗買了沒,蓉姐兒要吃。”
她自接著秀孃的信,便沒停過,屋子早七早八的理了出來,把自家屋裡的陳設擺來換去,又是添妝鏡又是添梳子,比著妍姐兒屋裡的來,孫蘭娘全靠著秀娘才能置下這份家業,沈大郎老實慣了,家裡做得這樣大了,還只老老實實當個木匠,這兩個沒甚好說的,獨妍姐兒心頭不樂。
挨著孫蘭娘一坐,噘起了嘴兒:“阿婆可沒待我這樣。”潘氏小氣慣的,家裡進項百兩,她用個十兩就覺得過奢了,開著這樣的綢坊,一季做上四身衣裳她都要念叨,孫蘭娘當了她的面給妍姐兒做兩套,揹著她再給添。
所幸潘氏年紀大了,記性不好,哪一身穿出來,說是舊的她都信,下回再做衣裳還要嘆:“箱子裡頭都塞不下,你那些舊的,還不跟新的一樣成色,做什麼又要裁新衣。”
到了蓉姐兒這裡便全然不是,一知道她要回來,趕緊把綢莊裡的叫進來,帶了兩個小工,拿了二十多樣花樣子,看看這個花色鮮亮,那個樣子時新,一氣兒給蓉姐兒做了十身,從上衫到下裙,這才是一季的,又尋了人來打金首飾。
蘭娘瞧見女兒不樂,拍她一回:“可不許再說這話,她幾年回來一趟,不說十身,就是按著一年四季十六身來算,也該她做上四十件了,跟妹妹比,羞不羞。”
妍姐兒道理都懂,只心裡過不去,吃了教訓嘟嘟嘴兒,孫蘭娘又問她:“你給妹妹弟弟預備的東西,可做得了沒?”妍姐兒不論像娘還是像爹手上活計都不會錯,針線上頭尤為出挑,一付馬踏飛燕送往夫家去,哪個不說好。
“還差個貓兒眼睛,那綠線怎麼都挑不著好的。”妍姐兒繡了一付貓兒滾繡球送給蓉姐兒,樣子就是按著小白來的,用的毛也是小白身上褪下來的,她還記得大白是鴛鴦眼的,問道:“也不知道大白是不是還在呢。”
如今的沈家可是大變了模樣,開面五間到底三層,前邊是商鋪,後邊臨了水,妍姐兒一個獨居一個院落,架了鞦韆種了花木,身邊跟了兩個丫頭侍候,還有婆子抬水灑掃,正經是個富貴人家的姐兒了。
沈大郎也招了小徒弟,他如今接了活計全交給徒弟來做,自家只指點一回,因著妍姐兒定了親,他打定女兒這一套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