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戰爭的爆發,蔣介石几乎是絕處逢生。 美國第七艦隊和第十三航空艦隊往臺灣海峽一開,讓剛剛起 步的解放軍海空軍只能望洋興嘆。雖然出兵不成,美國還是給了 臺灣不少經濟援助,估計有10億美元以上。這是一筆不小的數 字,它不僅解決了臺灣的軍隊供養費,還為國民黨當局整頓瀕於崩潰的經濟輸了血。所以,蔣介石鍥而不捨地要出兵朝鮮,其策 咯是:軍隊一開,美元到來;即使不開,美國也不會虧待。
所以,蔣介石應該感謝朝鮮戰爭。有的臺灣學者稱:“韓戰 是歷史性轉折點;若非韓戰爆發,美國早已步英國的後塵而承認 中共。”那樣的話,蔣介石政權能否撐至今日則成了疑問。
如此一來,臺灣海峽兩岸的毛澤東與蔣介石,本來是一個要 攻,一個要守;如今反而攻守易位了。蔣介石得了極大的便宜, 毛澤東肯住手嗎?
●6。北面停火,毛澤東重提“解放臺灣”
1953年7月,從彈坑裡掙扎出的小花,又迎著旭日盛開。 朝鮮半島硝煙散去,炮火停熄。27日,朝鮮停戰協定正式簽字。 至此,被戰爭蹂躪了三年多的朝鮮半島終於平靜下來。
然而,停戰協定的墨跡未乾,美國便於同年8月8日簽訂了 《美韓協防條約草案》。
前一天,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宣告,稱他與李承晚達成了 協議,不排除用軍事手段來統一朝鮮的可能性。與此同時,臺灣 當局也積極透過外交途徑,向美方提出締結防禦條約的建議,以 便藉助美國的力量與共產黨抗衡。
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既需要臺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 艦”,同時也擔心臺灣利用沿海島嶼頻繁對大陸採取襲擾軍事行 動,最後將自己卷人與中共的直接衝突之中去,所以覺得有必要 訂立一個條約來約束國民黨軍隊。於是,雙方進行了頻繁的接觸。
美國要維持臺灣這種不進不退的現狀。
而海峽兩岸的毛澤東與蔣介石都不甘於此。
1953年7月15日,在美軍顧問指揮下,國民黨軍隊12艘戰 艦,從金門島出發,駛向福建沿海,直撲東山島。一陣空中濫炸 和海上狂轟之後,陸軍登陸部隊由21輛水陸兩用戰車開路,竄 上東山島,先佔縣城,繼而去搶佔全島制高點二〇〇高地。與此 同時,11架從臺灣新竹機場起飛的敵機,又把大批傘兵撒在陳 岱集,切斷了東山島與陸地的聯絡。當整個東山島只有二高地還 在解放軍駐島部隊一個團兵力的堅守下,敵人已經急迫地幵起了 祝捷會。這時,葉飛將軍指揮的解放軍二十八軍一個師配合三十 一軍和廣東的一個軍,由泉州和漳州、汕頭日夜兼程趕赴東山, 並於戰鬥打響當天夜裡和第二天拂曉全部到達指定地點集結;被 敵人炸斷的九龍江大橋,也連夜修復通車了。解放軍出敵不意地 在第二天上午奪回陳家鎮,殲滅了八尺門的國民黨傘兵部隊,打 通了與二〇〇高地守軍的聯絡。第三天清晨兩路援軍同時發起反 擊,一舉奪回整個東山島。敵人除不到三分之一乘軍艦逃走外, 其餘萬餘人均被殲滅。中午12時,毛澤東在北京的總參作戰室 裡要通福建前線,直接與葉飛通話:“東山登陸也可能不是敵人 主要方向,要提防敵人以東山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在另一…個 地方登陸。”
葉飛對毛澤東指揮的具體周密,敬佩在心,激動地回答說: “我們對敵人可能在第二個方向登陸已作好了防備。”
毛澤東又問:“兵力夠不夠?需不需要增援?”
“兵力夠了,我們還有一個軍的機動兵力未動用,以備敵人 從另一個地方登陸。”葉飛回答。
“好。”毛澤東放心了。“還有什麼要求嗎?還有什麼困難嗎?”
葉飛想了想,說:“謝謝主席,我已下令將上饒到福州公路 沿線的地方汽車集中到福州,機動使用,請求中央下令讓江西方面接替這一線的地方運輸任務。”
毛澤東心裡有數:“華東軍區有一個汽車團,可以給你們福 建前線……”
蔣介石又沒佔到什麼便宜。
10月,中共中央軍委在杭州開會。會議首先聽取中國人民 志願軍代司令員楊勇關於朝鮮形勢的報告。
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到浙江。他覺得在外地休息要比在北京 好,一個好覺下來,頓感精神振奮,又可以熬上幾夜。煙像空氣 一樣伴隨著他。朝鮮戰爭以來,蔣介石仗著美國的軍事援助,時 常在大陸沿海炮擊民用船隻,在沿海偷襲漁民和駐軍,製造事 端,封鎖海上運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