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集結兵力顯然有將第八集團軍趕出朝鮮的能力,我們將 指示你開始向日本撤退。
那意思很明白,要麥氏打得嬴則打,打不贏要早退。 被激火的麥克阿瑟還從未遭受如此的敗績,聲言這種結果將 意味著美國在亞洲的失敗。美國似乎沒有人理他了,而臺北的蔣 介石還在含情脈脈,又給他打來了電報,希望擔負起“救亡”的 重任,第五十二軍隨時能開拔朝鮮。固執的麥克阿瑟再次向參謀 長聯席會議提出讓蔣介石出兵。並且主張美國應就力所能及的範 圍對中國大陸採取報復措施。其中包括:封鎖中國大陸海岸線和 從臺灣國民黨部隊取得增援,加強美軍在朝鮮的力量。隨後,麥 克阿瑟特邀國民黨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何應欽到東京會談,策劃 利用國民黨軍的問題。
然而到新年開始之際,入朝美軍已敗至“三七線”地區。眼看美軍真的要被趕下海了。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麥克阿瑟的主張 將意味著戰爭進一步升級,甚至會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 參謀長聯席會議答覆麥克阿瑟:報復性措施已作了慎重考慮並將 繼續予以考慮。採取這種措施必須考慮多種利害關係。無論如何 “不能同意從國民黨中國在福摩薩的守衛部隊中取得增援朝鮮的 兵力,這是由於考慮到他們不可能對朝鮮戰爭的結果起決定性的 作用,而在另一些地方倒很可能有較大的用處。目前首先應該堅 守已有陣地並重創中共軍隊。”
後來美軍開始反擊,取得一些進展。美國最高決策者又認 為,在戰局已有好轉的情況下,無臺灣出兵的必要,堅持拒絕蔣 介石的要求。蔣介石几度要求派兵馳援南朝鮮之事已成了過眼煙 雲。但是,到了 1952年5月,在美軍遠東總司令兼“聯合國軍” 總司令李奇微調往歐洲,克拉克到東京上任不久,又颳起了一陣 要從臺灣調一個軍去朝鮮戰場替換美軍的風。於是,數不清是第 幾次從臺灣調五十二軍去朝鮮的計劃又在東京、臺北、華盛頓之 間熱烈地討論起來了。克拉克由義大利調到東京後,發現在蘇聯 虎視眈眈之下,日本的防務紙一樣地薄,除了 7。5萬警察外,竟 無一營美國的地面部隊。他非常吃驚,遂向五角大樓和白宮建 議:從臺灣抽一個軍到朝鮮戰場,以便從朝鮮戰場抽出三個師的 美軍去防守日本。他滿以為這項建議能獲得透過,遂同時電告蔣 介石預作準備。碰了幾次壁之後,蔣介石也知道,只要杜魯門還 在白宮,艾奇遜還當國務卿,從臺灣派軍隊去南朝鮮的事就永遠 無法實現。死馬當活馬醫,他還是配合克拉克的行動,叫孫立人 進行準備。到了6月下旬,艾奇遜又頂住了五角大樓和國會的壓 力,再一次使杜魯門拒絕了克拉克的建議。克拉克深懷歉意致電 蔣介石,請其撤銷五十二軍支援南朝鮮的安排。
1952年11月5日,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第34屆總統。他想 實現自己競選時的許諾,要體面地結束朝鮮戰爭。在就職前,他秘密飛往朝鮮。途中,布萊德雷向他彙報了克拉克制定的“勝利 計劃”。此計劃企圖透過嚴厲的軍事打擊,迫使中共軍隊屈服; 提出對中國大陸實施海上封鎖和空中轟炸,讓第八集團軍推進到 朝鮮平壤至元山一線的蜂腰部。為完成這一地面作戰,至少需要 增加八個師的兵力。克拉克仍打算使用國民黨軍來彌補兵力上的 不足。而參謀長聯席會議感到這個計劃仍帶著麥克阿瑟的味道, 遂將計劃束之高閣。當艾森豪威爾徵詢看法時,布萊德雷仍反對 在朝鮮使用蔣軍。艾森豪威爾聽後對整個計劃未置可否,但明確 說他也反對在朝鮮使用蔣軍。
蔣介石的名聲也實在是太臭了。
美國從骨子裡不相信蔣介石能在朝鮮有所作為。美國人說: 一個看不住自己家園的人,還能去幫別人趕走虎豹?
但美國政府決策的深層原因卻不是這個。他們至少在三個方 面予以關注。這就是:(一)國民黨出兵朝鮮很可能引發美國與 中國的全面戰爭,減少美國可調往歐洲的軍事力量,甚至造成美 蘇在亞洲的直接對抗;(二)國民黨出兵朝鮮必然造成美國與盟 國的分裂,甚至導致歐洲集體防務解體:(三)國民黨出兵朝鮮 有可能導致臺灣陷落,危及美國西太平洋防禦體系。
蔣介石屢次做起重返大陸的夢,其實內心空虛得很。“反攻 大陸”的口號是不能不喊的,可如何反攻,他比誰都清楚:退守 臺灣的陸軍兵力不過30萬人,又沒有後備兵源;而解放軍僅華 東軍區的兵力就有100萬之眾,後備兵力更不待言。所以嘴裡喊 著,心裡卻在打鼓。能在臺灣先站住腳跟,實在是當務之急。 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