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一本正經地討論著婚姻和自由戀愛的問題。
自由卻漸漸變成了失控,無淚導致無德。比肯山小學的一個特色就是每個學期演一次戲,由每個演員自編自演。羅素髮現孩子們“堅持要讓每個劇中人物在劇終時死去,但是現在他們常常滿足於謀殺案”。
孩子們有些扭曲的、帶著惡意的笑臉慢慢浮現,比肯山學校很快就成了一批調皮搗蛋、無法無天的頑童的收容所。
兩個孩子在金雀花叢裡點火,一個男孩馬上被開除,另外一個女孩,因為她的母親正在從埃及回英國的途中而無法開除,羅素就把她放在床上,把她的衣服全鎖起來。這個女孩提出抗議,羅素說:“要是我讓你下床,你還會去放火,是不是?”她承認:“對,我會這樣乾的。”於是這個女孩便一直待在床上,直到她媽媽回來。
幾年之後,這所學校倒閉。歷史上關於教育自由主義原教旨的實驗也失敗了。
福祿培爾和羅素——甚至可以推廣到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著同樣的明知故犯,他們小心翼翼地把童心和人性區別開,甚至放在對立的善惡兩面。長大成人如此不堪不幸,所以幼兒必定至善至美。兒童被假設擁有一雙天使般的赤子之眼,唯一變壞的途徑是後天的汙染。
人們常常由於討厭自己生活的時代,而不加分辨地熱愛仰慕往昔的歲月。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好,在短暫的人生中也好,人總有這種“倒轉時鐘”的衝動。回到時間的起點,不妨問問:兒童果然是善的麼?人性中的惡都是後天習來的麼?
史鐵生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