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而總看著其他人和他們的假人忙碌地生活在一起。假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的全是成雙成對的,人牽著他們的模擬人,和它快樂大聲地對話,給它邊扎針邊安慰:“疼不疼啊?”給它拷上手銬百般行刑;跟它重複進行甜美有禮的對話:“請問你要存多少錢呢?請問你要存多少錢呢?”

我搶不到人,只搶到了一堆道具。我無聊地坐在地上,給自己打針,給自己上手銬,玩弄著滿地碎紙,甜美地問自己:“請問你要存多少錢呢?請問你要存多少錢呢?”

這個房間老師是不許進的,因為這一個小時是被劃在“自由活動”裡的。但這是個透明的房間,有一扇巨大的落地窗,所有來來往往的人都有意無意地往裡看。現在想起來,那應該是很奇怪的景象吧,一群人,卻不像人——圓短只穿貼身的內衣褲,像一個個尚在分裂階段的大細胞,和逼真的大假人無聲卻誇張地過生活。

我們也知道自己被看著,因此即使是不屑,也要表演興趣盎然的樣子。還好,這是所有孩子最熟練的戲碼,一直演了兩年,到幼兒園最後階段,我們都已經長得巨大,還蜷藏著自己的四肢,微縮在這個比例失調的世界裡。

這幅景象幾乎是所有幼兒園生活的縮影。我們按規定遊戲,按劇本表演,按配給活潑,按劑量快樂。因為在不遠的地方,總有大人在觀賞,也觀察著。

童心與人性

把所有幼兒集中起來做遊戲,似乎是幼兒教育法的巨大進步。這種做法,其實來源於近代對白痴和弱智的研究。

在此之前,對幼兒的教育都是家庭作坊式的,沒有章法,“學前教育”也是一個勁地學。直到18世紀時,德國一個叫做福祿培爾的人出現。

他很笨,笨到哀傷。他的爸爸教他閱讀、書寫、算術,卻發現他什麼也學不會。福祿培爾晚年在自傳中申辯道:“我的父親因為事務太忙而沒有時間來教我。”可實際上,是他的學習進度不得不讓人懷疑他的心智,他的繼母甚至很認真很認真地擔心他的笨會影響到同父異母的弟弟。

福祿培爾的父親本來對教育領域還有很大的野心和抱負,最後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決定把福祿培爾送到學校去,然而是送到鄉下的女子學校。

那裡是一個多麼好的地方,安靜又秩序,不涉及任何和知識有關的東西,即使稍微涉及智力,也是如此小心,如此彬彬有禮——“這一週讓我們全神貫注地照顧一棵草”;“請你烹飪出一塊小圓餅,注意,要非常圓哦。”

福祿培爾在那裡,一下子從智力上的矮子,躍居淑女界的巨人。

他晚年很害羞地承認,“這所學校非常適合像我這樣的兒童”。他把他在女校接受的女德教育結合近代對白痴的治療研究,再加上對自己因為笨而受鄙視的自憐,開辦了近代第一個幼兒園,一個現代幼兒園的模板。

在那裡,他把真實社會全部抽離,而擺放著他稱之為“恩物”的東西,包括一些立方體,一些小球,還有另外一些立方體。這就是幼兒教育的所有教材,這些無聊的東西隱藏著只有福祿培爾本人才能解釋的深刻內涵——什麼宇宙運動統一的神意,藝術和科學的分解的本質等。幼兒小童要了解藝術的創造力,不需要接受任何理論和講述,不需要看任何藝術實品,只需要長久地凝望著一堆木頭。

福祿培爾的幼兒園辦得很成功,貴族們遠遠地看著他們的孩子跟在一顆球后面狂跑,心裡寬慰地想:“哦,他領悟到所有真諦。”

我則不信任任何模型式的教育,任何無危險性無菌的東西同時也是無效的。無論幼兒園怎樣去掉任何一點點和現實雷同的元素,真實的、原始的、成熟的、殘酷的人性還是會浮現,在大人們移開他們視線的時候。

另一個著名的幼兒教育的實驗,來自於自由主義大佬羅素。他興辦幼兒園來自於對傳統教育的不滿,他反對強制,認為壓制會導致仇恨,而是倡導一種“無淚的道德”(morality without tears),允許孩子們暢所欲言,允許他們放肆,允許他們管束大人,允許他們把老師叫做傻瓜。

1927年,羅素把理念付諸實踐,和妻子興辦起一座“比肯山小學”。關於這所小學有個著名的段子:說某天,當地的教區負責人來到這所學校大門前,一個一絲不掛的小女孩在那裡歡迎他,這位先生大驚失色地喊道:“我的上帝!”那個女孩兒把門一關,回他一句:“這兒沒有上帝。”

在這所小學,走路時可能聽見孩子用很坦率的話說一棵樹的形狀活像個陽具。十歲或十二歲的男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