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道德。他還建議國子監的學生既要學習經學,也要學習治國之道和邊防、水利等科目,使學者不是隻圖浮名,而要能辦實事。這種見解在當時來說,是很可取的。
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兵力和國計。文天祥認為兩者是互相影響,有密切關係的。他承認當時確實兵力不足。他說,宋和蒙古發生戰爭以後,前線東起東海(黃海), 沿著淮河、襄樊,西至四川,處處都須要屯兵設防。調兩淮的兵到東海守城,兩淮的兵力不足;文天祥傳 ?20?調荊州的兵警衛襄樊,則荊湖兵力不足;調江淮的兵入川,下游兵力也不足。兵力不足,國家自然就弱了。要變弱為強,就得招兵。招兵要發餉,財政機關卻拿不出錢,確實是矛盾。但文天祥反問,難道國家真的沒有錢養兵嗎?不是的。他指出主要是國家沒有計劃,除交納歲幣銀絹以外,從沒有訂出保證軍需的政策,餉項來源自然困難。他指出皇室、大臣和寺觀的揮霍浪費,是國家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那些“照耀湖山”的“琳宮梵宇 ”, 建築時爭奇鬥巧, 要耗費多少銀子呀;宮廷中“霓裳羽衣 ”,“靡金飾翠 ”, 是一筆巨大的開支;皇帝對貴戚近侍“量珠輦玉”的賞賜,是國庫的沉重負擔。國家的錢都花在這裡,養兵的費用還能有多少呢? 他尖銳地指出:“蓋天下之財專以供軍,則財未有不足者 ”,只有“急求所以節財之道,則財計以充,兵力或於是可強矣”!
文天祥對這三個問題的對策,概括來說,就是紓民困,淳士風,節國用,這些都是正確的。他的建議是匡時救世的良言。一個21歲的青年,能提出這樣的對策,是難能可貴的,顯出了他具有蓬勃的朝氣。
但是對於第四個問題, 他說:“臣聞外之虜寇,不能為中國患,而其來也,必待內之變;內之盜賊,亦不能為中國患,而其起也,必將納外之侮。盜賊而起於通虜寇,則心腹之大患也 。”所謂“盜賊”是指文天祥傳 ?21?起義農民。在他看來,女真、蒙古軍事貴族的南侵不是不可戰勝的,這當然是對的;但他認為內部有農民起義才招致了他們的南侵,則不符合事實。北方民族南侵,其原因一方面是他們的上層軍事貴族出於貪婪而實行戰爭掠奪政策,另一方面是中原政權腐敗,給他們以可乘之機,並不是農民起義造成的。他把農民起義看成是更大的威脅,主張在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都很尖銳的時候,首先應剿滅“肘腋之蜂蠆,懷袖之蛇蠍”的起義農民,這完全是錯誤的。比如他舉例說李成勾結楊麼,成了紹興年間國家的大患,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而是南宋統治者對楊麼的誣衊。事實是偽齊皇帝劉豫命李成派人送金帛文書向楊麼招降,被楊麼嚴詞拒絕,不久又派來30多個說客,帶來更多的財物,企圖誘惑義軍,起義軍把他們全部殺死,投入江中。文天祥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對起義農民的仇視。這種思想使得他不能聯合農民起義軍來抵抗蒙古鐵騎的進攻,階級偏見矇蔽了他的聰慧。
對四個問題提出對策以後 , 文天祥還建議應當“重宰相”、“收君子”。重宰相就是要皇帝嚴肅綱紀,整飭吏治,改變政出多門的現象,排除外戚、宦官干政擅權。收君子就是主張任用正直計程車大夫管理國家政事,聽取公論,獎勵直言。他認為凡是因直言被貶文天祥傳 ?22?官的,應當召回復職。
這篇御試策還有一段精彩的議論。題目中指出對策用詞要“勿激勿泛 ”,也就是說,既不要措詞激烈,危言聳聽;也不要泛泛而談,言之無物。文天祥對這幾句話非常反感。 他寫道:“臣等嘗恨無由以至天子之庭,以吐其素所蓄積,幸見錄於有司,得以借玉階方寸之地,以正臣等披露肺肝之日也。方將明目張膽,謇謇諤諤,言天下事,陛下乃戒之以勿激勿泛,夫泛固不切矣,若夫激者,忠之所發也,陛下胡並與激者之言而厭之邪?厭激者之言,則是將胥臣等而為容容唯唯之歸邪 ?”這說明文天祥主張議論要尖銳潑辣,擊中要害,認為這是臣下忠心的表現,實際上是要求皇帝採納逆耳的忠言,重視社會的公論,不要厭惡大臣的犯顏直諫。他還說:“然則臣將為激者歟? 將為泛者歟?抑將遷就陛下之說,而姑為不激不泛者歟 ?”這幾句與其說是對皇帝的反問 , 無寧說是提出了抗議,在廷試中居然敢於詰問皇帝,反映了文天祥的剛直性格和對國家的耿耿忠心。這些事實也反映了文天祥參加進士考試,獵取功名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所切望的是皇帝能採納他的主張,使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家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