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9部分

人,你放心,琪琪的病我們一定會用心的。”宋明微笑著說道。

傅清揚看著宋明這副儼然德高望重的模樣,心裡腹誹不已,他可是知道,有時候這老頭子恐怕還沒有宋元正經呢。

“多謝兩位專家,多謝兩位專家了!”李秀芝聽宋明這麼一說,更是心神大定,連聲道謝。

傅清揚又是一陣好笑,別說,想當初剛見宋明的時候,他也被宋明這模樣給欺騙了。直到後來,和宋明接觸的機會多了。這才發現了這老頭的本性。

“好了,好了,我們就不要在這裡寒暄了。”傅清揚見雙方之間都表現的有點拘謹,說道。

“對對。不要在這裡寒暄了,先住下再說!”李秀芝說道。

傅清揚帶著宋明宋元兩人來到龍華大酒店。這地方可能是龍華最好的酒店了,當然了,價格也是相當貴的。這一次,李秀芝堅持買單,傅清揚剛剛給她轉了三百萬,知道她暫時倒也不差錢,也就任由她付錢了。

宋明和宋元也沒有多耽擱。事實上,傅清揚的事情他們還是很上心的。到賓館之後,兩人匆匆忙忙的洗了個澡,就在傅清揚和李秀芝的帶領下卻給琪琪看病了。

李秀芝家裡。宋明讓琪琪平躺在床上,從隨身的包裡拿出一個脈診,給她墊在手腕上,閉目切脈。要是普通的西醫,在沒有裝置的情況下是不能給病人檢查身體的。但是中醫不同。

中醫是華夏傳統醫學,它承載著華夏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透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四種典範人物,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中醫理論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恆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整體觀”。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瞭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五千多個藥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唐朝以後,華夏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扶桑、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華夏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明朝時候,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一。

當然了,因為中醫精深奧妙,想要掌握難度很大,所以近現代有沒落的跡象。就好像切脈這一條,西醫往往使用聽診器,來檢查人體,或者藉助於更加複雜的儀器。從某些方面來講,西醫更加符合時代的需要。因為西醫在檢查和許多方面都比中醫來的複雜。一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