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玄奘大師。”
心裡很佩服玄奘和尚,人家能步行萬里,遠涉天竺求學,然後毅然決然的回國,光這份堅定的信念,就是我望塵莫及的。要是放在平時,我肯定得要個簽名啥的。偶像啊
可如今這場面,這麼幹肯定不行的。唉——咋辦呢?突然想到玄奘的徒弟了,趕緊探頭望望,看看有沒有什麼毛臉兒雷公嘴的和尚,或者是長鼻大耳,大腹便便的那個
哦沒有,真沒有心裡失望,看來聞名遐邇的孫大聖真的只是筆下人物了。
倆人一人一個蒲團坐好,玄奘雙手合十,衝我問道:“不知今日三七道長欲辯何題?”
“呃……”我看看玄奘,心想你問我我也不知道不是。然後無奈的說道:“不知玄奘大師在天竺學的是何佛法?”
“貧僧所學乃大乘佛法”玄奘答道。
“恕貧道孤陋寡聞,未曾瞭解這大乘佛法,如果大師不棄,可否先說說這大乘法佛的佛理,讓貧道長長見識?”我一副好學寶寶,謙虛求教的樣子。
“這大乘佛法,從未在中原流傳,三七道長不知亦是情理之中,既然如此,貧僧逾越了。”玄奘挺謙虛,衝我微微點頭,然後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述大乘法佛的佛理。
所謂大乘佛法與如今流傳的小乘佛法區別不少。
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如果說小乘佛法是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那麼大乘佛法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
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張修慧”三學,、持“八正道”正法(即“修三學持八道”)。而大乘佛教除了“三學”、“八正道”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內的“菩薩行”。
最後,從佛理上說,大乘與小乘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小乘主張“我空法有”,簡單解釋就是否定主觀,部分承認客觀,略帶唯物主義思想。而大乘主張“人法兩空”,全面否定主觀與客觀,認為關於客觀事物“空”的認識並不是透過“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緣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質實體,因而是“空”。事物現象的存在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假象而已,即“性空幻有”。
玄奘神采飛揚,口若懸河的講了有大半個時辰,臺下那些和尚跟很多人都聽的如醉如痴,直到玄奘停口不言,仍然意猶未盡,滿臉熱切的看這玄奘和尚。
玄奘衝我微微合十道:“大乘佛法,奧妙無窮,貧僧才疏學淺,也只是略有所得而已。三七道長若是有意,到可與貧僧共同參悟。”
有點兒目瞪口呆,先不說對佛學感冒不感冒,就是玄奘和尚這份學識,這份口才,那就是我得一百二十度仰望的看出來了,今兒絕對不能鋪開了亂扯,言多必失,咱肚子裡這點兒東西,拿出來不夠人家兩下掰扯的。得找到重點,尋求突破,然後再說。
“玄奘大師,您講的佛理雖深,但卻是照本宣科而已,只要假以時日,大師將這些經書譯出,大家都讀得到。是非對錯,自有評論,三七雖然不才,卻也不屑就這些表面文字多費周章。大師一路西行經年,身感體悟之下,必對佛理有所參悟,三七所感興趣者,乃大師所悟之佛理也,還望大師不吝賜教”我遺憾的搖搖頭,裝著一副鎮定的看著玄奘。
臺下頓時一片議論之聲,更有玄奘的粉絲噓聲不斷。
可是玄奘卻又是驚訝,又是激動的看看我,合十行禮道:“三七道長果然法理精深。確如道長所言,法不自悟,乃假法。**有形,而法理無形,縱將**倒背如流,卻不去自身體悟者,學非所學也道長果然高人也”
玄奘和尚一番話說完,滿場寂靜。有學之士相互望望,拈鬚頷首。
“大師即有此言,定是有所悟,還請賜教”也不管高人不高人的了,咱是死撐,撐到哪兒算哪兒了
玄奘微頷首,朗聲道:“貧僧所學所領,總而述之,乃一切萬法,唯識無境。以一切外境皆是諸識所變現的‘相分’,故諸塵境界、山河大地、有情無情,皆是此識所變現者,並無實體。行者作如是‘唯心識觀’,了達自心,不迷於境。於修斷中,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不受境轉,心得解脫,證‘唯識實性’,得大菩提。”
假裝明白的點點頭,然後閉目想了想道:“如此說來,玄奘大師所精研者,可是‘二我’(人無我、法無我)、‘三性’(依他起性、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五法’妄想、正智、如如)、‘八識’鼻意、末那、阿賴耶)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