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1部分

一來,西臨江河堤和河東新區都比十八總老街的地勢高,老街“凹”在其中,老街原有的排水系統就起不了作用。而且水往低處流,新區的雨水反過來還往老街灌,老街反而成了新城排澇的沼澤地,老街不水漫金山才怪。

老街的住戶後來弄明白內澇是因為政府在東北角的沼澤地填石造城而起,已經為時已晚,新城已經拔地而起。群眾就開始頻頻向於海天、戴逸飛、楊明、郝兵等歷任書記市長反映問題,但新城已成既定事實,老街的內澇問題,也就成了老大難,非一朝一夕可解決,於是就一拖再拖。

於海天、郝兵他們無計可施,楊志遠也是一樣,感到頭痛,他接到群眾來信後特意踏著老街古老的麻石板走來走去。知道要想一勞永逸地這個內澇問題,辦法不是沒有,但暫時不好解決。這就相當於一個人的大腸出現了腸梗阻,吃藥解決不了問題,得動手術,將腸子理順了才行,很麻煩,還需要些財力。

但楊志遠並不是因為一時無力,頭痛,就像其他領導一樣,對老街不聞不問。楊志遠批示財政撥款,於老街沿河堤一線,建了三個排灌站,一旦下雨,排灌站的抽水機轟隆隆,就可將老街的雨水透過排灌站排到西臨江裡去。

這隻能權宜之計。但也只能如此了,先對付了一兩個雨季再說。

現在雨季到了,大雨綿綿不斷,每小時的降水量趕超歷年,三個排灌站是不是夠用?老街是不是還會水漫金山?楊志遠現在擔心的就是這個。

徐海明說:“當年於書記填沼澤地造城之時,我是副市長,當時也在場,有水利專家當時就提到了這個內澇問題,於書記當時大手一揮,說犧牲區域性,換取大局,這是沒辦法的事,勢在必行,就這麼定了。”

楊志遠說:“以當時會通的財力來說,於書記那麼做,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應該說沒有於書記當時的大手一揮,就沒有現在的河東新區。犧牲區域性,換大局倒也不能說有什麼錯。但現在大局已定,那就有必要為區域性考慮了,你不能只要求人家老街的二千戶近萬名老百姓只是付出,不予回報吧,只怕是有些說不過去了。”

戴逸飛一笑,說:“看來楊市長胸有成竹,有想法了。”

楊志遠是有個不成熟的想法,那是楊志遠在老街來來回回走過幾趟之後想出來的。那就是將老街先拆除,然後填平抬高,與河東新區成平行線,然後再在原來的地址上,保留老街宋、明建築風格,重新建一條老街,而像關聖殿、浙商會館,江西會館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先拆除,一磚一瓦都按原樣予以保留,等古街建好後,再在原址按原樣重建。如此一來,一條古色古香的古鎮與新區融為一體,互相輝映。

徐海明咋舌,說:“楊市長,這可是大手筆。”

楊志遠笑,說:“在城市喧囂中,有一條悠悠古鎮,古商鋪、古作坊、古會館、古茶館、古廟宇,古吊腳樓,獨具江南水鄉特色。走在充滿滄桑感的麻石街上,聽一曲韻味十足的會通小調,品一碗甜滋滋的甜米酒,看一場武松打虎的皮影戲,對著西臨江,品一壺老茶。會通是不是會因此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戴逸飛一笑,說:“楊市長這麼一說,我已是心馳神往了。”

楊志遠笑,說:“住在十八總老街這一帶的住戶,房屋年久失修,居住條件極差,作為常駐居民,受教育程度有限,下崗失業民眾諸多,將十八總老街打造成一條復古的旅遊休閒古鎮,讓居住於老街的百姓擺個小攤,設個茶館,多一項生活的來源,這對拉近會通的貧富差距有好處。”

戴逸飛笑,說:“徐書記說你是大手筆,看來一點都不為過。只是近萬名百姓的動遷,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楊志遠笑:“工作量大就不幹了?既然幹這個市長,該幹還是得幹。”

徐海明說:“關鍵還是錢從哪裡來?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得幾十個億的資金吧?說實話會通目前沒這實力。”

楊志遠笑,說:“所以我只能說這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得找錢。”

楊志遠又打了一個噴嚏。

戴逸飛關切地說:“快去醫院看看去。”

楊志遠一笑,說:“等忙過這陣子再說吧。”

第12章驚濤駭浪(2)

窗外風大雨急。舒韶華回來了,一身溼透,回辦公室換了衣物,就急匆匆地趕到楊志遠的辦公室報到,一看本市三位巨頭都在,趕忙問好。戴逸飛問,什麼情況?

舒韶華說是白蟻肇事,把地基給掏空了,再讓雨水一衝刷,這牆體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