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的?你做的好不好,群眾評一評,說一說,有什麼不可以?你做得不好,群眾的問題沒有解決,說幾句真話,上幾次訪,你就受不了了?不要以為抓人就可以解決問題,群眾就永遠甘願臣服?一不如願就抓人,這種觀念實際上是我們今天官民矛盾、基層矛盾頻發的重要原因。政府的威信不是靠抓一兩個人,也不是靠說說就可以樹立起來,政府的威信是靠大家一心為民,腳踏實地幹出來的。
邱海泉當時面紅耳赤,很是下不來臺面。
楊志遠對邱海泉不予理會,發表感言:政府動用公權,從來都是有百害而無一益。雖然說上訪是判斷社會矛盾、社會穩定的指標之一,但並代表上訪量大,就一定是社會矛盾很尖銳;上訪量小,矛盾就不會激化。很可能上訪量相當小的時候,是問題更嚴重的時候,因為他已經跑到信訪系統之外了,如果他對政府徹底失望,通常就不會選擇上訪。他願意上訪說明他還是認可這個體制的,相信政府能夠解決問題的。如果群眾對你不報任何希望了,何必還要上訪?把人抓起來?問題就解決了?肯定不可能,只是暫時把問題壓制了,一遇上其他的事件,就會產生共振,星星之火一點就著,最終釀成群體性事件。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找出矛盾的生長點在哪裡?不穩定因素是怎麼積蓄的?不穩定力量是怎麼成長起來的?楊志遠認為,現在的社會形勢處在變化中,變數很多,變化的方向也很多,是容易出問題的時候。群眾的行為有時過激了一點,可以理解,但群眾過激的訴求或情緒的表達方式,並不能說群眾就是針對政權的政治性活動,不要隨便動用公權,隨便定性。
市長辦公擴大會議,但凡涉及信訪工作,毛世軒都會作為列席代表列席會議,相對於邱海泉的簡單粗暴,楊志遠的觀點無疑屬高瞻遠矚,從哲學的層面考慮:任何事情的發生它都不是獨立的單一的,它的發生都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楊志遠這是在透過挖掘必然後面的深層原因,將必然消滅於無形。
毛世軒是省大哲學系畢業,一直比較自負,楊志遠是市長,名校經濟管理學院的高材生,經濟管理工作有一套這沒什麼,很正常,但他把信訪問題看的如此透徹,這就不容易了。毛世軒在和楊志遠接觸過多次後,對楊志遠暗自佩服,楊志遠的大局觀和世事的洞察力,非他人可比,這樣的人當市長,將會給會通帶來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
毛世軒走進楊志遠的辦公室,楊志遠一看毛世軒到了,起身,說世軒同志來了,怎麼樣?出去走一趟。毛世軒笑,點頭說好。
去哪?會通市群眾信訪接待中心。楊志遠任書記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信訪接待中心,毛世軒還真是有些沒想到。
會通市的信訪接待機構原來分別在市委和市政府兩個地方,而有些問題需要相關行政職能部門處理的,地點也非常分散,增加了群眾上訪的時間和成本。去年,楊志遠向戴逸飛建議,乾脆將市委市政府的兩個信訪接待機構合二為一,成立會通市群眾信訪接待中心,統一辦公。
當年周至誠還是省長時,楊志遠的前任省長秘書宋華強到榆江市下轄的平定縣任書記,宋華強搞了個“平定三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設立政務中心,將各職能部門統一辦公,為民辦實事。現在在本省,政務中心全面開花,市縣二級都設有政務中心,會通也不例外,會通市政務中心就設立在會通市汽車站的旁邊。政務中心和信訪接待中心,涉及的部門都有交集,楊志遠和戴逸飛一商量,得,信訪接待中心就設在市政務中心一樓,這端多部門陽光辦公,一條龍服務,那端信訪局設立群眾信訪接待服務中心,設立視窗,接待來訪群眾。
信訪中心的設立在楊志遠看來,無法就是進一步擴大群眾的社會公共空間,讓所有有訴求的利益群體都有制度化的表達渠道,把話都說出來。而且這種利益表達能夠和執政系統形成積極、良性、快速的回應。群眾有訴求,有矛盾,政府儘可以敞開渠道讓群眾把話說出來,天塌不下來。如果政府對問題視若沒見,避重就輕,渠道堵塞了,這樣反而會形成堰塞湖,一旦群眾的情緒冒領,怎麼堵?肯定是堵了這頭,那頭又冒了出來,一旦群眾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其結果就會像8·13荷塘決堤一樣,勢如破竹,摧枯拉朽。
信訪中心試執行已近一年,現在看來,效果不錯。會通市的廣大群眾透過信訪中心這個視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會通市這一屆政府放下身段,為民辦實事的決心。也因為如此,這一年來,會通市政府越來越多地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第28章風清月明(3)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