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舞臺絕唱
常薦新在收到了朱榮哲發來的電報後,他立即意識到戰鬥即將開始了。而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將是戰列艦在海戰戰場上的最後一次表演,也將是帝國海軍的戰列艦最後一次用400毫米的巨炮去打擊別的戰艦。也正因為如此,這次被命名為“百慕大海戰”的戰鬥將被永遠的載入海上戰爭的史冊。
自從在聖地亞哥港外與美軍鏖戰之後,常薦新就一直在蒐集“蒙大拿”級戰列艦的資訊,他甚至透過雷少卿向情報部門施加壓力,要求情報部門儘快弄到“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具體效能資料,甚至是設計圖紙。隨後陸戰隊佔領了聖地亞哥,常薦新還專門趕了過去,向韓紹鋒要了一個工程營,負責打撈沉沒在港口外的那幾艘戰艦。因為受到條件的限制,要想立即打撈起沉沒的美軍戰艦幾乎是不可能的,陸戰隊的工程兵只能設法從“俄亥俄”號上搞了一些零部件下來,算是向常薦新交差吧。
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在常薦新最沒有事可做的那個月裡,他組織起了幾十名第三特混艦隊司令部的參謀,全面分析“聖地亞哥海戰”,並且利用打撈起來的那些零部件來大概判斷“蒙大拿”級戰列艦的具體效能。為此,還有幾名江南造船廠的工程專程趕過來參加第三特混艦隊的研究工作呢。當時,帝國的艦船工程師也很想弄清楚這種排水量超過了7萬噸的超級戰列艦到底有多厲害,這樣才能夠建造出更好的戰列艦,當然帝國海軍後來就再也沒有建造過戰列艦了。
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情報部門陸續提供的一些線索,常薦新也逐漸瞭解了“蒙大拿”級戰列艦的效能,而當他最終意識到這是一種戰鬥力比“新省會”級強悍得多的戰艦時,他就不敢再有半點輕敵的想法了。可以說“聖地亞哥海戰”完全是因為第三特混艦隊佔了先機,利用美艦隊沒有展開的機會對其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的話,恐怕第三特混艦隊在炮戰中佔不到任何便宜。
後來,常薦新還專門組織參謀軍官進行了一次兵棋推演,在假定雙方官兵素質相當,都能夠將戰艦的戰鬥力發揮到極限的情況下,如果美軍艦隊順利的衝出了聖地亞哥港,在外圍展開隊形,與第三特混艦隊打一場對等的炮戰的話,第三特混艦隊取勝的希望只有一半,而且就算是獲得了勝利,也至少有三艘戰列艦會被擊沉,另外的戰列艦會被嚴重毀傷,也就是說,第三特混艦隊將徹底失去戰鬥力。
同樣的兵棋推演進行了好幾次,每次得出的結論都相差不大,就算第三特混艦隊能打贏,那也是損失相當慘重的慘勝而已。而且,還有不小的可能是美軍獲勝,第三特混艦隊慘敗,最後靠航空兵來收拾掉美艦隊。
在進行兵棋推演的時候,常薦新也沒有忘記尋找“蒙大拿”級的缺陷,然後總結對付這種巨無霸的戰術。而當時從“俄亥俄”號上撈起來的幾樣裝置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而這其中,就有“俄亥俄”號的雷達,雖然已經嚴重損壞,但是電子技術工程師很快就藉此推斷出了美軍雷達的大概效能。
依靠雷達的外形,比如天線的形狀,還有所使用的輻射單元的基本結構,完全可以判斷出雷達的基本效能。當時唐帝國有世界上最好的電子人才,在電磁學方面的研究也最為深入,當常薦新派人把打撈起來的雷達送回帝國後,南京電子研究所的工程師立即對其進行了全面研製,這可是在戰場上獲得的美軍最先進的雷達實體。在得出了研究結果之後,南京電子研究所沒有忘記把相關的結果送還給常薦新。
從根本上講,第一批四艘“蒙大拿”級戰列艦上裝備的雷達比唐帝國海軍所使用的雷達足足落後了兩代,不管是在探測距離,探測精度,還是適應天氣,可靠性等方面都要落後許多。比如,當時為了提高精度,帝國海軍戰艦上都採用了兩部雷達,一部用來探測遠處目標,一部用來引導火炮,而美軍則仍然採用一部雷達來同時完成這兩個任務,而在相控陣技術出現之前,還沒有任何一部雷達能夠同時在兩個方面都有很好的效能呢。
透過這一點,常薦新就首先確定,擊敗“蒙大拿”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遠距離交戰,利用“新省會”在遠距離交戰中的精度優勢來抵消掉“蒙大拿”的火力優勢。後來,潛水員又在“俄亥俄”號的殘骸上發現了大量未爆炸的穿甲彈,而且這些穿甲彈都是在小角度命中後因為引信沒有正常工作而成為啞彈的,而在之前的遠距離交戰中,很少出現這一情況。這就更加堅定了常薦新的想法,絕不與“蒙大拿”近距離格鬥。
實際上,從兩種戰列艦火力與防護能力的對比上也能看出遠戰對“新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