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極為有限,因此沒有能夠動搖炮兵的地位。當時,為了能夠轟擊敵人防線後方的重要目標,包括唐帝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製造了“超級大炮”,其中以德國陸軍的“巴黎大炮”最具有代表性。這種火炮能將炮彈打到一百多公里之外,需要用列車來運送,而且每發射一發炮彈需要數十分鐘的準備時間。以當時的技術而言,這絕對算得上是“重量級”的超級武器了。
炮兵也算得上是第一次全球戰爭的標誌性武器。在以鐵絲網,機關槍,戰壕為主的塹壕戰中,炮兵的巨大殺傷力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在戰爭期間出現的化學炮彈更是威力巨大,給雙方製造了巨大的傷亡。從戰後的不完全統計來看,整個第一次全球戰爭中,交戰雙方有六成以上的陣亡官兵是被火炮給幹掉的,而這個比例遠遠的超過了機關槍製造的傷亡!而且炮彈也是最重要的戰爭物資。在爭奪奧倫堡(唐帝國的稱呼是西塞)的戰役中,唐帝國陸軍動用了二十多個炮兵師,在一天之內就打掉了10萬發炮彈。而在西線戰場上,德國與英法聯軍的炮彈消耗量也相當的驚人。
實際上,炮兵登峰造極之戰不是第一次全球戰爭,而是第二次全球戰爭,特別是在大陸戰場上,炮兵是交戰雙方手裡最重要的支援與壓制火力。可同時,也正是第二次全球戰爭中,炮兵的地位受到了影響,航空兵在很大的程度上,實際上就是長了翅膀的炮兵,轟炸機成為了更為有效的支援力量。
正是航空兵的迅速崛起,唐帝國陸軍對炮兵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很多。不說別的,當時唐帝國陸軍的幾種主戰火炮實際上都不是陸軍自己研製的。155毫米重炮的核心技術來自海軍,而100毫米火炮的核心技術實際上是德國人提供的。另外,裝備陸軍的大部分迫擊炮的技術也是從德國引進的。在戰爭爆發之前,帝國陸軍內部甚至出現了取消炮兵,用航空兵全面替代炮兵的聲音。當然,這個論調肯定是錯誤的,即使是在數十年之後,炮兵的地位仍然不是航空兵所能夠取代的,在戰場上,炮兵仍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得益於帝國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在戰爭爆發之後,帝國陸軍立即意識到了炮兵的重要性,並且下了大力氣來恢復與擴大炮兵。當時,陸軍直接借用了海軍驅逐艦上的155毫米火炮技術,在做了必要的修改之後,與22年,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就推出了自行式與牽引式兩中155毫米口徑的重型火炮。另外,陸軍還直接從德國引進了88毫米火炮的技術,並且借鑑了德國火炮設計上的一些優點,可以說,後來帝國陸軍坦克上使用的80毫米,90毫米坦克炮,陸海兩軍通用的80毫米高射炮,以及100毫米中型火炮身上都看得到德國88毫米高射炮的影子,在很多設計方面都用的是德國技術。也正是這個時候開始,陸軍將155毫米與100毫米確定為標準的火炮口徑。在整個戰爭期間,陸軍之前裝備的火炮陸續退役,並且集中力量生產了這兩種口徑的不同火炮,這極大的簡化了後勤保障上的麻煩。
實際上,陸軍裝備的最多的“火炮”應該是迫擊炮,而且,帝國陸軍步兵部隊所配備的迫擊炮數量是最多的。當時,帝國陸軍一個步兵排就有配備了一個單獨的迫擊炮組,標準裝備是一門60毫米迫擊炮,後來增加到了兩門。而一個步兵連有一個單獨的迫擊炮班,裝備3門60毫米迫擊炮。一個步兵營有一個單獨的中型迫擊炮排,裝備3門80毫米迫擊炮。一個步兵團有一個獨立的重型迫擊炮連,裝備了6門120毫米迫擊炮。另外,在師屬獨立炮兵營裡,還有一個自行式重型迫擊炮連,裝備6輛120毫米重型迫擊炮車。到了戰爭後期,帝國陸軍甚至開始步兵排提供不佔編制的60毫米輕型迫擊炮,並且為每個步兵班提供了兩具槍榴彈發射器。
可以說,當時帝國陸軍是比較重視步兵的支援火力的,而且實戰也證明了,炮兵在地面戰鬥中的有效性。比空支援來講,155毫米重炮的炮擊效果不會比轟炸機投下的炸彈的威力差多少。更關鍵的是,航空支援不可能隨叫隨到,特別是在前線沒有足夠機場的時候,航空支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相反,炮兵卻能夠伴隨步兵作戰,而且炮兵的支援往往在幾秒鐘,最多幾十秒鐘之內就能到達,而絕大部分時候,航空支援最快也要好幾分鐘的時間。顯然,炮兵是更迅速,更有效的支援力量,而在火力的及時性方面,航空兵永遠都比不上炮兵。
在戰術方面,俄羅斯陸軍是最為重視炮兵的使用的,這有其固有的因素,比如俄羅斯的空軍就一直不怎麼樣。而施鼐興在提出了裝甲兵的基本戰術時,就將炮兵放到了與裝甲兵,航空兵並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