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上還配備了數量不少的80毫米中等口徑的高射炮。這些高射炮的射程也能夠達到5海里,使用的也是vt彈。可以說,第六特混艦隊的高射炮火力密度並不是個問題,可以輕易的對付任何一個方向上殺來的敵軍轟炸機,可問題是,這些高射炮都必須要有足夠精確的引導才能夠在戰鬥中發揮出威力來。這就是當時艦隊裡存在的問題。
直到八點二十八分,也就是在第二批英國轟炸機群逼近到距離艦隊大概只有5海里的時候,巡洋艦上的炮瞄雷達才捕捉到了目標,這才能夠為高射炮提供比較精確的炮擊引數。可到這個時候,就算英國轟炸機在攻擊之前需要機動搶位,首先到達有利的方向,然後再進入攻擊航線,這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可此時留給艦隊的防空攔截時間將不會超過5分鐘。而第六特混艦隊要在五分鐘之內對付三個中隊,一共54架“蚊”式轟炸機,這就有點勉為其難了。
英國飛行員留給第六特混艦隊的攔截時間非常倉促。這些轟炸機都是在5海里之外分散,然後進入了攻擊航線的。也就是說,轟炸機根本就不需要在高射炮致命的殺傷範圍之內調整航向,更不需要搶佔位置,浪費時間。三個中隊的“蚊”式轟炸機以中隊為單位,迅速的逼近了艦隊核心處的四艘戰列艦。
糟糕的天氣情況到這個時候就不再對英國人有利,而是對第六特混艦隊有利了。在進入了五海里範圍之內後,不但炮瞄雷達可以引導高射炮作戰,而且炮手也能夠看到敵機的身影了。距離再靠近的話,那些40毫米與20毫米高射炮將對英國轟炸機構成更大的威脅。對英國轟炸機而言,因為雲層高度太低,轟炸機很難進行俯衝投彈,只能夠進行小角度的下滑投彈,或者是快速水平投彈,這必然會降低投彈的命中率,同時增加轟炸機在攻擊時的危險性。
八點三十二分,首先進入的那個中隊的“蚊”式轟炸機集中攻擊了位於戰列艦編隊最後面的“松江”號。十八架轟炸機在進入轟炸航道之前被擊落了5架,另外13架轟炸機有6架攜帶著魚雷,7架掛著炸彈。因為在“松江”號前面還有兩艘巡洋艦,下降到低空飛行的那6架“蚊”式轟炸機在突破巡洋艦的攔截時又被擊落了4架,最後2架也沒有能夠避開“松江”號上密集的小口徑高射炮彈雨,在投下魚雷之前全部被幹掉了。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於那7架攜帶著炸彈的轟炸機。這批轟炸機在飛過巡洋艦上空的時候,只被巡洋艦左舷方向上的高射炮擊落了2架,其他5架全部成功突防,其中只有1架被“松江”號上的大口徑高射炮直接命中,另外4架都投下了炸彈。
此時“松江”號正在以全速航行,在瞭望員發現敵機投下了炸彈之後,戰艦迅速左轉向以規避炸彈。可敵轟炸機投彈高度不到700米,炸彈是以拋物線的彈道落下來的,4枚炸彈只需要大概12秒鐘的時間就將落下,而在12秒的時間內,“松江”號最多航行三分之二個艦長的距離,轉向15度,戰艦大概還有四分之一的面積是留在了炸彈的覆蓋範圍之內的。也就是說,只要英國轟炸機飛行員的投彈水平足夠,那麼這4枚炸彈中就肯定有一枚能夠命中“松江”號。當然,這只是純理論方面的機率計算結果,而實際戰鬥中的情況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
英國轟炸機飛行員的投彈能力遠超過了平均水平,“松江”號劇烈的規避也只勉強避開了兩枚炸彈,最終仍然有兩枚炸彈命中了戰列艦的尾部。其中一枚炸彈砸在了戰艦丙炮塔後面的露天甲板上。這裡並不是重點防護區域,其水平裝甲的厚度不超過80毫米,1000磅航空穿甲彈直接穿透了裝甲,在戰艦的4號輪機艙前面的第二個艙室裡爆炸,最終導致4號輪機艙無法正常工作,使戰艦失去了四分之一的動力。第二枚炸彈落在了丙炮塔上面,而炮塔的頂部裝甲厚度超過了250毫米,而且這枚炸彈不是垂直落下的,其撞擊戰艦的速度並不快,因此沒有能夠穿透炮塔的頂裝甲,在被裝甲彈開之後在炮塔上方爆炸,其巨大的衝擊波震壞了丙炮塔的旋轉機構,而這一損傷只能在有重型起重機的大型港口只能才能夠進行維修!
谷甄雲是在“合肥”號上看到“松江”號遭到打擊的。很快,“松江”號的艦長就彙報了損失情況,戰艦隻能夠保持26節的最大速度,沒有沉沒的危險,可再也無法跟上艦隊的航行速度了。谷甄雲不得不命令兩艘巡洋艦與三艘驅逐艦去掩護“松江”號,並且轉向朝西南方向直接離開海峽,撤出交戰海域。
戰鬥仍然在激烈的進行之中,而且谷甄雲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到旗艦這邊。在“松江”號受到攻擊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