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的地位大家都很清楚,既然加入了特鋼,自然是對那些特鋼聯盟裡面的技術有所需求,而劉東的決定又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對於這些骨幹,那些負責人們都有著自己的考慮。
首先,劉東並不是叫來一個兩個廠子的負責人,而是叫來了十多二十個大廠的負責人。就算一個廠子給劉東十個人,那劉東也能有一兩百個技術骨幹,這麼多骨幹,對於一箇中型廠來說,那是絕對綽綽有餘。而損失十個技術骨幹,對於那些大廠來說,完全是毛毛雨。
要知道,一個大型的鋼鐵廠,單單是在職的工人,就能有好幾萬,那些特大型的鋼鐵廠,在職的工人甚至能到十萬以上。這麼大的數目,十個技術骨幹,還真不能放在眼裡?
這就是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本質上的差距。而華夏有些地方,完全是因為先有廠,後面才有市。所以,這些廠的能量絕對非同小可。之前吳一平在這些廠子碰了釘子,那是因為這些大廠都在待價而沽。
吳一平的面子他們本就沒有放在眼中,他們看重的是劉東。而現在,既然劉東親自宴請大家,而且還給足了大家面子,要還不識相,那就是棒槌了。他們本就是要讓劉東承情,既然對自己廠子沒有任何危害,那又何必在這樣的小事上面動手腳?
再說了,他們可都打聽過,劉東的鋼鐵廠可是從來不煉粗鋼,全是做特種鋼材。那些粗鋼,都需要這些廠子給。對於現在行業不景氣,還有這麼大一個客戶,那些鋼鐵廠又怎麼會真讓劉東連廠子都弄不起來。這麼拖著的主要原因,不外乎要讓劉東記住他們。
所以,當劉東把話說出口之後,那些企業的負責人就開始大方起來。
遼鋼的負責人首先開口說到:“劉老闆早說啊,這事兒簡單。我就代表我們遼鋼表個態,我們支援劉老闆你們五十個技術骨幹,只要你們待遇沒問題,那這些人絕對好使!”
被遼鋼搶了個頭籌,其他的鋼鐵企業也不甘落後,和遼鋼同個級別的鋼鐵企業,都是出五十人,而稍微小一點的,有的出四十個,有的出三十個,最摳門的也出了二十個骨幹。
一頓飯下來,劉東從這些大型鋼鐵企業手中,足足拉了七百二十個骨幹過來。七百二十個骨幹,可不能簡簡單單當一般員工打發,這些人都是師傅,全是能帶徒弟的那種。發展個一兩年,帶出幾千個徒弟那絕對是毫無問題的事情。
這個數字要是讓吳一平知道,肯定不知道笑成什麼樣子,他這半年多以來,手段用盡,才剛剛弄到一百個這樣的骨幹。但劉東一出馬,直接就是他拉人的七倍。這才是真正的人比人氣死人,,老闆和員工的差距就這麼大。
第一百四十四章 環亞特鋼開工
有了一大批生力軍的加入,吳一平的工作明顯的好做許多。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之內,就把鋼鐵企業真正的做起來了。
要做特種鋼,需要幾個硬體,一個就是技術,這個劉東自己就能做到。這個硬體對於環亞特鋼來說,沒有任何困難,而第二個硬體就是機械,也就是做特鋼的工具。第三個,才是技術工人,骨幹。
而裝置這個玩意,就是現如今國內大多數生產鋼鐵廠商最大的短板。巴統這個臭名昭著的機構,對於這些機械有著極其嚴格的控制。即便是你有錢也買不到,而且這些東西都是大傢伙,就算想要透過特殊渠道,也很難運得回來。
全世界著名的特種鋼鐵製造廠,沒有一家是華夏的,就比如奧克隆德,他是屬於瑞典的。比如迪林根和蒂森克虜伯,他們是屬於德國的,當然,還有技術實力雄厚的萊茵金屬,雖然他們是做軍火的,但是他們在金屬材料科學上的成就,足以讓所有人仰望。
當然,日本人的jfe的系列金屬,也是全球知名的。而這所有的公司,沒有一家是華夏的。而蘇聯雖然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也是處於世界領先,但是由於他被西方國家聯合抵。制,所以,他們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沒多大知名度,出了業內人士,一般外人根本就不知道蘇聯可以弄出什麼東西來。
本來劉東最鐘意的生產裝置,是德國的,瑞士的也不錯,還有捷克斯洛伐克,他們的生產裝置都是非常先進的東西。但很可惜,只要劉東派去的人談到這些裝置要運往華夏,那些企業負責人就直接關上了談判的大門,即便是在香港也不行。
所以,到最後,劉東只有選擇蘇聯的裝置。雖然日本人的裝置也能用,但他們不但要價坑爹,而且這些裝置也只允許在日本本土使用,想要挪到大陸去,根本不可能。
好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