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校長想要分一杯羹,那也是不行的。
在半個月以後,由陳志豪代表的環亞國際方面,和王副校長代表的水木大學方面,在水木大學的禮堂中,正式達成了產學研全面合作的提案。
在這個提案當中,由環亞國際出資三千萬人民幣,用來改善水木大學當中,目前看起來已經比較落伍的一些裝置設施,並且打造一個國家級的科學實驗室。
雙方就將要合作的專案上,開展了親切友好的會談。當最終協議達成以後,環亞和水木兩邊,將會在通訊技術,機械動力,材料科學,數字機床,國際金融,大型礦業裝置,地質科學等等多方面學科,進行廣泛的研究合作。
雖然在這些合作專案當中,很多科目,環亞科研所的研究成果,都比目前水木大學的要先進。但是由於水木大學源源不斷的師資力量,和大量廉價的高學歷人才方面,不是環亞科研所能夠比擬的。所以雙方將會在互補性上,做出最為廣泛的合作。
畢竟,環亞的科技力量就算是再擴大,再深入,在人力成本上面的弱勢,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和水木大學競爭的。環亞聘請的人員,需要支付高額的工資,在尖端科學家方面,環亞的付出還有所回報,但在中層和底層技術人才上面,又怎麼能和大學這樣有著無限低成本的半個科研機構相比呢?
拿個最為簡單的對比就很能說明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個水木大學的畢業生,在水木大學裡面學習搞研究的時候,環亞一個月能支付他五十塊錢,那絕對是任何水木大學在校生都拒絕不了的誘惑。為了這五十塊錢,他能每天僅僅睡四個小時的覺,而把其他大部分時間用來搞研究。
但如果他畢業了,環亞想要請他,一個月五百的工資,那都還拴不住這樣高材生的心,只要他認為在環亞工作不滿意,隨時隨地可以跳槽。並且,五百塊一個月的工資,他每天需要工作的時間僅僅會是八個小時。但他的實際作用,和在學校當中搞研究,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可能僅僅是在學校的時候沒有畢業證,而在成為環亞的科研人員後,他有那麼一個成本價絕對不到五塊錢的畢業證。
一百倍的薪資差距,就算是劉東這樣的土豪,那也不可能看不到。而且再過幾年,或者十幾年,一百倍的差距還要擴大。在後世,像水木大學這樣的大學出來的高材生,就算才畢業,你要是年薪拿不到十萬,那都是相當失敗的。
在這麼大的人力成本差距下,劉東當然得把學校這麼一個廉價勞動力市場抓得穩穩的。乘著現在其他公司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大肆圈地,只要環亞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把國內的高校抓牢,那麼未來環亞的科研能力,就算在全世界範圍內,那也是有一席之地的。
和水木大學簽訂了協議之後,就代表在國內最大的一個學校堡壘,被環亞給攻破了。剩下的,只要是按部就班,和那些學校的領導人,簽訂和水木大學差不多,或者是差一些的協議,基本上就算把產學研的架子給拉起來了。
而劉東對產學研將要合作的大學數目,初步定在十個左右。而十個大學,基本上已經足夠滿足劉東未來五年當中,在國內的科技需求。不但五年當中,就算是十年當中,環亞在國內的專案,都能保持相當靠前的優勢地位。而付出的,僅僅是最開始每個大學都將投資的三千萬人民幣。
對於那些大學來說,三千萬人民幣絕對是一個天文數目,在教育還沒有產業化的時候,國家教育部都沒有那麼富裕,別說每個學校三千萬的投資,就算是全部學校三千萬的投資,那都得要了教育部的老命。
而劉東這十個學校三千萬,總共三億人民幣的投資,也不是當唐僧肉的。他的要求是在十個學校當中,都要建立起一個國家級的科研實驗室。這十個科研實驗室,就將會是劉東以後以工業裝置進攻國外企業的拳頭力量。
三個億的人民幣投資,對於現在的劉東簡直就是九牛一毛。要知道,僅僅是在京城的環亞實驗室,劉東就撥給了五億美元。而且那還是幾年前的事情了,到現在,五億美元讓那些傢伙用,才用了一點點,三個億的人民幣,實在算不上多大的作用。
只要是成功的商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只有流動起來的資金,才能快速的為自己賺取更多的錢,放在銀行裡面的資金,最終都會變得一文不值。
第三百七十三章 給大伯交底
做為第一個接受和環亞合作搞產學研的高等學府,水木大學在教育界引起了相當大的轟動。雖然這個時代的通訊,遠遠沒有二十年後發達,沒有網路,至少目前的網路應用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