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部分

以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岳飛到了當代,英雄的內涵又有擴大,如我們今天稱科技界的驕子,教育界的精英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人物,等等。

英雄的生理、心理基礎,大概不外乎出於人類的雄性基因、雄性激素、征服欲、戀父情結等。如同人們的愛祖國的心理來自於亙古的戀母情結一樣,熱愛英雄的情結幾乎伴隨人類文明而生,伴隨著人類的自我認識、覺醒,是人類意識的某種最高產物。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貝多芬(1770…1827)在18世紀創作了英雄交響曲,英雄主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得到各種文明手段的闡釋和宣傳,並且在歐洲,在基督英雄內涵的鼓舞下,從文藝復興開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上升發展,英雄的內涵得到合理性的擴充套件,被賦予理性、仁慈、昂揚、向上、文明、文化、教育、啟蒙等等特性,換句話說,新的時代特性,並被賦予神性。

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英雄,沒有英雄的天空是黯淡的,黑暗的,沒有英雄主義的民族的心理,是敗亡的沼澤,是地獄。

英雄是民族的臉,心臟、靈魂,或者,就是民族本身。

英雄一定是長久地打動了民族的心的,不是轉瞬即逝的,不是每天隨意可以更換的商業標籤,是固本張源的,是和人——這個社會的主體,生活在一起的,是一個完整的作品。

在文明的有語言文字的人類社會里,英雄活在他們所由創造的文學藝術作品裡,活在上層建築精神領域的意識形態中。

我不能不悲哀地看到,在我國當代意識、精神的天空裡,在沒有英雄的陽光穿透的、文學籠罩的黑暗下,我正生活在痛苦的陰森地獄中。

後記 … 關於英雄小說

關於英雄小說

英雄是實踐的產物,也是藝術家的創造。戰爭題材的英雄創作,是英雄主義的樂園。在前蘇聯,十月革命和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戰場都是英雄創造的最好土壤,圍繞這些事件,蘇聯文學家、藝術家創造了無數的英雄典型、作品。在我國,長征,首先是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自辛亥革命以來,百年動盪,海內沸騰;日寇入侵,國共內戰,正“國家有難,四海悲歌”,山河罹難,百姓塗炭,多少英雄奮起救中華,碧血瓊花,血沃華夏八年抗戰,義勇軍號聲錚錚,熱血砌築萬里長城三年解放戰爭,摧枯拉朽,百萬雄師過大江,蔣家王朝頃刻瓦解;抗美援朝、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多少英雄,多少題材生與死考驗英雄,這裡的英雄,是徵殺的英雄,是英雄小說的主體。

關於英雄小說,約莫回顧了一下文學理論和文學史,好像沒有專門這樣分類的,但是不妨說,從文學實踐來看,英雄小說是存在的。它是專門寫英雄的小說。如荷馬史詩中《伊利亞特》、《奧德賽》、歐洲中世紀《尼伯龍根的指環》等,我國也有《西遊記》等。

“百科全書式鉅著”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中項羽是司馬遷著力塑造的英雄。 “超秉賦英雄少年”,“身經七十餘戰,未嘗敗北。論英雄,非他莫屬”。“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先聲奪人、排山倒海威勢;“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分散聚合指揮藝術和疾如飆風戰鬥風格;“力拔山氣蓋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

司馬遷涉獵浩繁,“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如破秦軍處,斬宋義處,謝鴻門處,分王諸侯處,會垓下處,精神筆力,直透紙背,靜而聽之,殷殷闐闐,如有百萬之軍藏於隃糜汗青之中,令人神動。”

然而東西方英雄小說是不一樣的。英雄的概念不一樣,英雄的表現也有差別。

從中西文學發展來看,在西方,英雄作為一種悲劇性的體驗首先是在悲劇中被書寫,而悲劇這種體裁,在中國幾乎是沒有的。英雄崇拜是根植於西方文學中的重要傳統,英雄是文學分析與心理學常用的概念。童話中的主人翁就是容格分析心理學裡的英雄。在這種分析裡——人生就是戰爭,人活著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

縱觀從古希臘到中世紀英雄史詩的發展,其英雄形象經歷了從力量英雄向道德英雄、從人性英雄向神性英雄的內涵轉變。譬如中世紀法、俄兩國的英雄史詩。深究英雄形象的成因,就宗教觀而言,從古希臘到中世紀英雄史詩是從多神教走向一神教,中世紀法、俄兩國英雄史詩則分別受到天主教教會和雙重宗教觀、神權政治觀和宗族政治觀、宗教戰爭觀、宗教善惡戰爭觀和民族保衛戰爭觀的影響。在英雄形象的藝術塑造上,中世紀法、俄兩國的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