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兩路軍實力相差懸殊。且大家都看得出高昌軍羸弱,西遼軍才是西征軍的主要對手,可如此部署兵力著實讓人疑惑。
但如此安排兵力是經過趙禮和高寵兩人商議後決定的,因為皇帝事先有言,在與高昌作戰中不宜與西遼發生武力衝突,應儘量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但是西遼有武力挑釁行為可進行堅決的反擊,可烈度要適當,留下緩衝的餘地。趙檉如此考慮是基於當前的形勢,西遼處於中亞邊緣,是進入西亞地區的橋頭堡,而此刻西亞地區卻為塞爾柱王朝統治……
塞爾柱人屬突厥烏古斯部落聯盟四大部族的一支,初居突厥斯坦的吉爾吉斯草原,以其酋長塞爾柱的名字命名。約於十世紀中期,塞爾柱率其遊牧部族西遷至錫爾河下游的佔德地區,被編入薩曼王朝的邊防軍,在布哈拉城附近定居,歸信伊斯蘭教。後趁伽色尼王朝對外戰爭和內訌之機,擴大勢力,逐漸興起。
在宋仁宗景佑年間,塞爾柱之孫圖格魯勒率其部越烏滸河西下,奪取伽色尼王朝屬地木鹿和內沙布林。其後在丹丹坎決戰中,塞爾柱軍大敗伽色尼軍,連克幾處城邑。佔領呼羅珊全境。圖格魯勒定都內沙布林,建立行政機構。自封為“貝克”。建立政權後,其領兵繼續西進。併吞米迪亞,進據賴伊、哈馬丹,在攻佔伊斯法罕後遷都於此。二十年後,他又征服亞塞拜然,該地封建主向塞爾柱人納土。次年,應阿拔斯王朝哈里發戛伊姆之召,圖格魯勒領兵進入巴格達,廢黜布韋希王朝埃米爾,被哈里發視為救星和保護人。
後來哈里發被迫賜予圖格魯勒“素丹”稱號。封他為“東方與西方之王”,成為哈里發的攝政王。從此,阿拔斯王朝所有權力悉歸素丹控制,哈里發僅是象徵性的宗教領袖。在素丹艾勒卜?艾爾斯蘭及其子馬立克沙執政時,帝國達到極盛時期,武功文治卓著。幾十年間佔領拜占庭亞美尼亞省首府阿尼,攻佔了阿勒頗,其勢力擴張到耶路撒冷和大馬士革,並從法蒂瑪王朝手中收復了聖地麥加和麥地那。
此後在凡湖以北的曼齊卡特戰役中。塞爾柱帝國打敗拜占庭軍隊,俘擄拜占庭皇帝羅麥紐斯?戴俄格尼斯,佔領小亞細亞東部。從此,大量塞爾柱人相繼遷往小亞細亞。伊斯蘭教在小亞細亞得以傳播。在上世紀末馬立克沙把首都遷到巴格達,此時塞爾柱人的版圖,東起中亞並與遼接壤。西至敘利亞及小亞細亞,南達阿拉伯海。北至基輔俄羅斯邊境,形成強大的軍事封建帝國。在聚禮日祈禱中。將素丹的名字與哈里發並列,成為西亞新的主人。
本世紀初馬立克沙和尼扎姆?穆勒克相繼逝世後,王室諸子爭位,皇族內訌,各地軍事封建主割據稱雄,伊斯瑪儀派的阿薩辛支派在波斯和敘利亞佔據許多堡寨,出擊王朝軍隊,進行暗殺活動,從而使塞爾柱帝國開始解體,羅姆素丹國在小亞細亞獨立。后帝國分裂成以巴格達、大馬士革、科尼亞、摩蘇爾、迪亞巴克爾等城市為中心的許多小塞柱素丹王朝,各王朝間相互混戰,削弱了抵禦外敵的能力。
雖然塞爾柱王朝已經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依然是西亞的霸主。按說不論誰弱誰強和遠隔萬里的大宋並沒有多大關係,可這些突厥人還是做‘生意’的高手。其不管是與波斯聯手還是與拜占庭聯手,都有一個非常現實的目的:壟斷絲綢之路。他們利用佔據中西亞的通道的優勢和有力條件,劫掠東方商人販運到中亞的絲綢、瓷器和珠寶等,拿去與羅馬、拜占庭做生意,以從中獲取暴利……
塞爾柱人的無本買賣讓大宋商人損失巨大,且惹怒了大宋財迷皇帝趙檉。大宋現在搞得是外向型經濟,透過出口來拉動國內的經濟,提高財政收入,以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斷人財路,等同於殺人父母,他們這麼搞等於切斷了大宋陸路上的財路,趙檉豈能咽得下這口氣。
前幾年趙檉忙於整頓內政,討伐金國,整合周圍各方勢力,一時騰不出手來對付他們。這幾年就不同了,高麗臣服,金國也折騰不出什麼花兒來了,東南亞地區商貿也搞得紅紅火火,各國年年遣使來朝,所以東邊已經沒有什麼搞頭兒了,可以把精力轉向西北了,而想懲罰塞爾柱王朝同樣繞不過一個勁敵,那就是與他們不大友好,甚至有宿仇的西遼。
這幾年大宋對外擴張的腳步走得有點快,已經引起周邊國家的警惕,這當然包括西遼。當初宋夏聯軍幫助高昌驅逐了西遼勢力,使耶律大石感到不安,大宋一旦控制了高昌,那麼西遼必然會與一個強國為鄰,這肯定是他們所不願意看到的,也不符合他們的利益,因此其極力阻止大宋勢力的進入,不惜策反高昌,使他們再次投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