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95部分

復和平。

同時,趙檉傳諭命江南鎮撫使高寵為大宋潼川路和廣西路、梓州路宣撫使,全權處理此事。大宋與大理接界各地方在邊境地區建立難民營,接納逃入宋境的大理難民,提供衣食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保證他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沿邊各軍要加強戒備,防止戰火波及到大宋,而且要做好戰備工作,一旦大理國形勢惡化,接到求援後可以迅速出兵協助大理國政府平叛!

…………

“法師,您對大宋皇帝的聖諭如何看!”段譽手捧聖旨請金赫過目想聽聽他的意見,他早就聽說過金赫的大名,在其入滇後便將他請進宮,聽他講經,見其談吐不凡,無論是佛事還是政事都有獨到的見解,日漸倚重,將其奉為國師,遇事多有請教。

“阿彌陀佛,此中意思十分明瞭,大宋皇帝十分關注大理國的動亂,願意協助大理平息叛亂,減少殺孽。”金赫是計劃的制定者之一,怎麼會不明白,只是看到段譽雖然心動卻沒行動,因此還想看看。

“唉,現在高氏弄權搞得國家不寧,百姓遭殃,都是本王的罪過啊,可本王令不出殿門,對皇帝的好意也是無能為力啊!”段譽嘆了口氣說道。

“呵呵,國主難道看不出皇帝的意思嗎?他的旨意是發給您的,說明皇帝心中只有國主而沒有高氏!”金赫笑笑說道。

“哦?!”段譽好像很吃驚地出聲道,“依大師所見,皇帝是不是不知我大理之事呢?”

“非也,小僧曾與皇帝少年之時有過數面之緣,其見識絕非我輩可比,對世事洞若觀火,怎會不明,他是想幫國主啊!”金赫雙手合十道,態度十分恭謹,彷彿當年之事依然歷歷在目。

“是嗎?本王也曾聽過皇帝少年英雄的威名,徵西夏、敗殘遼、北伐女真,終於在國家瀕亡之時登上皇位扭轉了乾坤,只是無緣見上一面,大師真是幸運啊!”段譽半是羨慕半是嚮往地說道。

“小僧與其相遇時,皇帝他還是弱冠之年,被朝中奸佞排擠,不得不遠走西北,初到之時手中兵不過三千,卻要面對十萬夏軍的進攻,但是他終力挽狂瀾不但大敗了西夏名將察哥,還收復了靈夏數州之地,其所歷艱難如非親見無人相信!”金赫言道。

“本王也曾聽聞皇帝收復靈州之時,修繕寺廟,捐獻佛經,頗有佛緣,此事可真!”段譽點點頭說道,心中更覺慚愧,自己也是少年繼位一直被高氏所擎肘,卻自甘放棄只求自保,與之相比差之千里了。

“阿彌陀佛,小僧那時添為隆興寺主持,有緣親見奇相,當年皇帝親手鑄像,成功之日天降金光,城外數十里可見;佛像安放之日,小僧主持的開光之儀,佛光再現,皇帝沐浴其中,有萬千信徒得見佛祖親撫皇帝為其受法。自此大家才知皇帝乃是佛子下凡,懲治邪惡,拯救眾生,乃世間活佛啊!”金赫高宣佛號眼冒‘金光’,虔誠之極地言道。

“大師有此機緣,小王真是羨慕啊!”段譽言道,可心中又有些忐忑,這金赫法師為何對皇帝如此推崇,倒像是他的說客,但轉念一想,其所言又是不虛,那些關於佛子下世的傳聞自己也曾聽說,作為一個親歷者有如此表現也不假,且其被西夏封為國師,甚受禮遇,大宋卻未對他有加什麼封號,只是聞名於佛界與政府並無任何交集,想來是出自於心的崇敬。

“大師以為本王當如何應對此事?”段譽琢磨了一陣,想不出金赫所言有何不妥,也看不出他有什麼惡意,便相詢道。

“國主,佛祖曾言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大理內亂頻發,百姓貧苦,皆因高氏弄權。如今亂象又生,危及社稷,國主當應皇帝之命邀宋使入滇主持正義,不能只顧及自身安危,而大宋即以國主為正統,想必也不會讓您處於高氏的刀兵之下,再者也是國主重新主持軍國之事的良機啊!”金赫觀其眼色閃爍,知段譽已然心動,便加了把火說道。

“嗯,法師之言甚是,我即刻傳諭各部蠻長暫息兵戈,迎接大宋使臣入滇調停各方,平定叛亂!”段譽終於下定了決心……

第二百三十三章 善闡城

段譽下定了決心依靠大宋平息叛亂,整頓朝綱,臨朝親政。他首先頒下旨意義正言辭的指出叛亂是不合道義的,是違背和平的,是分裂國家的惡劣行為,為了實現國家和平,為了安定團結,他決定向大宋求援,請其主持正義,平定叛亂,號召各部響應和談,止戈息武,坐下共商國事。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對於國主的旨意應者寥寥,但大部分人都停止了行動坐觀形勢發展再做定奪,可也有橫的主兒,根本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