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之開闊跳躍起來,按
照古代兵馬一體的軍事形制,既然有如此眾多的武士俑出土,應該還有陶馬埋在坑
中。可是這遲遲不肯面世的陶馬又藏在哪裡呢?難道沒有聽到人們真誠地盼望它們
加入新世紀行列的呼聲嗎?
地下的陶馬似乎感到了人們尋找自己的心音,三天後,它們的第一個群體面世
了。
這是四匹駕車的戰馬,通高1。5 米,體長2 米,四馬齊頭並立,駕一輛木製戰
車。儘管戰車已經朽掉,但馬的神態和雄姿,仍能給人一種賓士疆場、勇往無前的
真實感覺。
隨著陶馬與木車的出土,發掘人員再度陷於亢奮與激動之中,而使他們的亢奮
與激動達到頂點的則是青銅劍的出土面世。
這是一把鍍金的銀白色銅劍,它靜靜地躺臥在泥土中。儘管經歷了2000多年泥
水侵蝕的漫長歲月,當考古人員發現時,它依舊閃爍著昔日的風采。
光亮如新,寒氣逼人。此劍長達91。3 厘米、寬3。2 厘米,其形制與長度為典
型的秦代精良寶劍。它的出土,無疑為研究秦代兵器的製造和防腐技術提供了極為
珍貴的原始實物證據,它使人們重新憶起了“荊軻刺秦王”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的
同時,也解開了這個故事留下的千古之謎。
公元前222 年,強大的秦軍滅掉趙國後,兵臨易水,劍指燕國。燕國軍臣人心
惶惶,國亡在即。燕太子丹為挽救危局,便導演了一幕荊軻刺秦王的歷史悲劇。
荊軻為報答太子丹的厚待之恩,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
慷慨悲壯之心,離燕赴秦,去實施行刺計劃。
荊軻與壯士秦武陽來到咸陽,向秦始皇貢獻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地圖。
當他們來到宮殿前,副手秦武陽就被眼前威武森嚴的秦宮氣勢嚇得面如土色,熱汗
淋漓。衛士將他擋在門外,無奈之中,荊軻一人手捧地圖從容自若地走向大殿。當
他在秦始皇面前將地圖緩緩展開時,一把鋒利的匕首露了出來,這是太子丹花重金
從趙國徐夫人手裡購來並讓工匠用毒藥煨淬過的特殊兇器。經過試驗,這把匕首隻
要劃破人的面板流出血絲,無不當場斃命。
荊軻見匕首已現,扔掉地圖,衝上前去抓住秦始皇的衣袖行刺。也就在這一剎
那,秦始皇本能地從坐椅上跳起來,荊軻抓住的衣袖被掙斷。秦始皇藉機繞宮殿的
大柱子奔逃,荊軻緊追不放,情況萬分危急,奔逃中的秦始皇伸手去抽身佩的青銅
劍,可劍身太長,連抽三下都沒有出鞘。在這緊要關頭,一個宦官大呼:“王負劍!”
秦始皇聽到喊聲,猛然醒悟,將佩劍推到身旁斜抽出來。隨著寒光閃過,荊軻的左
腿被斬斷,血流如注。荊軻躺在地上,忍住傷痛,用力將匕首向秦始皇擲去,但未
能刺中,秦始皇揮劍連砍荊軻數劍,荊軻絕命身亡。作為副手的秦武陽也被宮廷衛
士隨之剁成肉泥……
如果秦武陽不是因膽怯而改面色,和荊軻一起去刺殺秦始皇,那麼中國歷史的
程序將重新改寫。可惜他沒有做到,只以其自身的悲劇給後人留下不盡的感嘆和惋
惜。有詩云:
廿歲徒聞有壯名,及令為副誤荊軻。
是時環柱能相副。
誰謂燕囚事不成!
隨著這場悲劇的結束和歲月的流逝,人們對秦始皇所佩寶劍提出了種種疑問,
為什麼在繞柱奔逃時抽不出劍?負劍抽出又是怎樣的一種動作?他的劍何以鋒利到
足以將荊軻左腿斬斷的程度?
一號坑秦代寶劍的出土,使千百年來的秦王負劍斬荊軻之謎迎刃而解了。
從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劍作為一種兵器,起源於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大約
在殷代之前就開始使用,西周時傳入中原一帶。從長安張家坡西周墓出土的劍來看,
全長僅為27 厘米,並帶有極大的原始性。即使是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銅劍也為
數不多,且劍身短小、形同匕首。這時南方的吳越之地,銅劍鑄造業卻發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