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有人認為是四方錐形或方錐形,有的則推

斷為覆鬥形,無數研究者為此爭論不休,但至今未得出一致的結論。導致這種原因

和狀況的自然是史料記載的忽視,但史料記載也不是永恆不變的。關於封土的高度,

西漢時記載為“墳高五十餘丈”。按當時每尺23 厘米折算,封土高度應為115 米

甚至還要多些。風雨的沖刷無疑地逐漸降低了它的高度。漢之後的官方資料沒有對

封土沖刷後的高度作出詳盡的記載,倒是中國的國門被外國人用大炮轟開之後,封

土的高度才有了較確切的記述。

1906 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來中國對秦陵作了考察後,在他的著述裡就有了

“陵高76 公尺,中間稍平,且有階段,頂上廣闊平坦,陵墓近於長方形,東西寬

約488 公尺,南北寬約515 公尺……”20 世紀初,曾有三個法國探險者來到驪山

考察、其中之一的維克多·薩加侖在1917 年這樣描述秦始皇陵:“是中國現存陵

墓中最為不朽和高大的一座。它每一邊都長於1000 英尺,有150 英尺高,外形經

過精心設計,共有三層起伏的封土,就如一座小山一層層疊在一起……”1961 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作為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予以公佈。同年陝

西省文管會王玉清等人對陵園進行了勘察和測量,這時的陵頂封土已被雨水沖刷到

不足當初高度的二分之一,權為43 米。

當然,這次的勘查對陵區文物的分佈及地下深埋的秘密仍一無所知。要真正弄

清陵園的一切,還要等到兵馬俑被無意發現後,程學華率考古鑽探小分隊到來之時。

程學華走來了。

馬廄坑與珍獸坑

程學華站在始皇陵封土之尖,舉目四望,陵園周圍的莊稼已收割,大片的田疇

只有銀白色的荒草在秋風中動盪。他察看了地形,率隊走下陵頂,來到陵園東側的

上焦村外,開始了漫長的鑽探歲月。

一把把洛陽鏟鑽入當年的皇家聖土,一塊塊黃土碎石在力的打擊下被切割開來,

隨著探鏟走出屬於自己的位置,接受現代人類的檢驗。

三個晝夜已經過去,鑽探小分隊一無所獲。程學華憑著多年的考古鑽探經驗和

對始皇陵的研究,隱約地預感到這一帶肯定會埋有為秦始皇陪葬的器物,這裡將是

整個陵園隨葬品地下佈局的探查開端。由此,他才把小分隊最先帶到這裡鑽探的。

但是,三天來毫無收穫的事實,又不能不讓他重新考慮鑽探方法的得失。他在經過

了一夜的深思後,毅然決定由原來間隔二米的疏探改成間隔半米的密探。這個鑽探

方法一經實施,結果很快證實了他在佈署上轉變的正確。

這是一個秋日的黃昏,如血的殘陽潑映在秦始皇陵園,蕩動的野草翻起來點點

赤紅色的光,如同飄蕩的流火。天地輝煌,大自然再度張開生命的活力,接受蒼茫

寰字的熱切親吻。歷盡滄桑劫難的秦始皇陵園,也在這天地的饋贈中孕育著一個燦

爛的未來。當程學華的探鏟再度穿入地下時,隨著鏟杆的微微顫動,傳來一聲異樣

的音調。富有經驗的盜墓賊所達到的頂峰,就是能從鏟杆和聲調的變化中,確切地

感知和判斷出地下的器物。而考古學家的鑽探中達到頂峰的標誌也是如此。否則,

便不再稱其為考古學家而只是掘地的農民。

程學華準確地捕捉到了這稍縱即逝的訊息,他知道,那苦苦探尋的東西就要從

這裡面世了。

程學華沒有聲張,拔出探鏟移動了位置繼續鑽探。他期望這裡會再度出現像一

號兵馬湧坑那樣龐大的地下軍陣,再現人類文明的蓋世奇蹟。但事實卻使他失望井

陷於迷惑,隨著探鏟帶出的不是塊塊陶片,而是朽骨的殘跡。

他把所有的鑽探人員叫到面前,對兩種不同的跡象作了細緻的分析。憑第一次

聽到的音調和鏟杆賦與的感覺,他第一次所碰到的是個陶俑已成定局,而在這陶桶

的旁側出土一堆朽骨殘跡該作何解釋?況且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