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之間需要溝通與理解,而在自己與別人之間,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心牆,要拆除心牆,就必須瞭解對方,否則,溝通與理解就是枉費心機。
所以說,要讀懂一個人,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不僅需要我們學習一些理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要不斷提高自己。
一個人的表情有多種變化,每一種變化背後都包含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如何能洞悉這些心理活動,對於我們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唐太宗,他說“何代無賢”,這四個字非常值得今天的企業領導和管理者借鑑和深思。
唐太宗之所以使國勢欣欣向榮,出現“貞觀之治”,就是因為他看破人心識人的獨到本領。因此,能否細緻入微觀察人,在很大意義上決定著個人的生存。
每一個人的面部都是由44塊肌肉組成的,血管和神經纏繞著軟骨和骨骼,光滑緊繃的面板貼在骨骼上,這些組織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可以做出推、拉、扭曲各種動作,擺出足以讓人吃驚的5000個表情來,這些表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心態。
舉一個例子,拿微笑來說。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有12種,有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微笑,有帶有信任感、敬佩感的信服的微笑,有親近和善的友愛的微笑,有戀人之間的甜蜜的微笑,有既嫵媚漫柔、討人喜歡又帶有挑逗性的諂笑,有掛在嘴角的一絲苦澀的微笑,有失意或者失敗時的無奈的微笑,有陌生人相見如賓的禮節性的微笑,有工作人員面對觀眾時的職業的微笑,也有假意、做作的虛假的微笑……
這每種微笑背後都會代表這個人的心理變化,不知道你們能夠分辨出來嗎?
而這僅僅是面部表情的一個方面,還有眉毛、眼神、鼻子等一系列變化所表現的心理,你可以根據它們洞悉別人的心理活動嗎?
可以這樣說,想要透過表情來了解一個人,就不能忽視這個人的任何一個小細節。因為一個人臉上的表情大多都是一瞬間的,在面部停留的時間極短。這就需要你要能在第一時間抓住他面部表情的變化,根據他的面部表情的變化來分析他的心理活動。
所以,讀人並不簡單,一顰一笑皆學問!
讀人讀到心,事事都順利
更新時間 2012…05…25 15:20:38字數 2319
有這樣一個故事:王先生與張先生在一家商場相遇,張先生帶著他的獨生兒子,兩人邊走邊談些生意上的事情,當經過玩具櫃檯時,王注意到張的兒子的眼光落在一個變形金剛的玩具上。第二天,王來到張的家,送給張的兒子一個變形金剛的玩具作為禮物,張的兒子很高興,因為他不會想到,他的父親有一天要給“王叔叔”一個更大的面子,從而將這個欠下的人情補上。
透過別人的一舉一動來發現他內心想要的是什麼,是讀人的目的,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非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通常指用非語言行為或身體語言交流,它是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這一點與口頭語言一樣,不同的是它是透過面部表情、手勢、身體接觸(觸覺學)、身體移動(人體動作學)、姿勢、飾品服飾、珠寶、髮型、文身,甚至語調、音色及個人聲音的音量(而不是講話內容)等傳遞資訊的。
微表情心理也是屬於非語言交流的範疇。
透過非語言交流,一個人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表現出自己真實的目的、真正的思想和意圖。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會使用“告訴”這個詞語來說明某個人非語言交流的行為。但人們往往在關注別人的時候,卻常常忽視了自己的表情變化。
再來看一起發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案件。在審訊一個嫌疑人的時候,這個嫌疑人所說的話滴水不漏,從頭到尾沒有一絲破綻。正當警官們迅速記下他所說的話的時候。他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引起了一位警察的注意,他在交代案情說自己左拐的時候,手指的方向卻是右邊。他所說的話和他的手的舉動不符合,從而讓警官判斷出他在撒謊。而在隨後的較量中,他最終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實。
所以說,一個人的語言可以騙人,可他的言行卻是誠實的。透過一個人的非語言行為,就可以讓自己掌握別人的心理意圖。從而給自己留下充足的時間來讓自己作下一步的打算。
學會了透過一個人的言行和表情的變化來破解他心理活動的方法,會讓我們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更有信心,從而能讓我們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