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部分

除了內閣的她們沒資格進,其他的方面其實她們都能插一腳。所以拉攏閣老也是很重要的事。

周武不會讓官員一直待在“中央”讀書考試就平步青雲,每個人都需要基層經驗才能往上爬,不然就一直待在原位摸自己的書吧。比如翰林院那些永遠負責教官場“新人”的教習或永遠跟書本打交道的學究。

當然也有留給勳爵子弟的“後門”,不去地方歷職,那就去軍方鍍金。只不過文人極少走這條路,被看不起是一方面,太辛苦也是一方面,重要的是,他們覺得汗流浹背地出操練武太丟臉了。

所以閣老個個都是官場老狐狸,這些皇子皇女要入手還真不容易。摸爬滾打了那麼久的閣老可不是讀書讀傻的老學究,要拉攏他們還得小心自己會不會給自己挖坑。

其實每天看這些“尊貴”的皇子皇女為奏摺扯皮來扯皮去,蘇檀清很想把自己當成旁邊的起居官——閉嘴悶頭寫字就可以了。

更何況這個身份的她很容易被拉入戰局之中。

“蘇庶常,《中庸》一書可曾說過:‘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這句?”這話是正在跟別人爭論的二皇子忽然問的。

“有。”蘇檀清回答,但是在心中瘋狂吐槽,【你都背出來了還問我有沒有這句,是逗我還是逗我?】

“那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哪裡?”問話的變成了三皇子。

“《論語》。”蘇檀清簡直想要裝聽不見了,你們吵就吵你們的,這麼簡單的句子還要問別人,擺明了是隔山打牛。

“我在說《中庸》。”二皇子脫口而出,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君臣也不過,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也,天下之達道也。”三皇子果然不放過,立刻回答。

其實事情就只是某條命令皇帝的意思傾向不利於二皇子這邊,但也只是傾向,二皇子在想辦法扭轉過來。三皇子就諷刺他不聽康平帝的話,不忠不孝。二皇子就說了上面的第一句。

“都是聖人的話,哪裡有分別?”

“是沒有分別,那就照做啊。你說是不是?蘇庶常?”

蘇檀清沒想到他們問這種簡單的問題隔山打牛也就算了,居然還想把自己拉,真是……好煩!

“其實聖人的有些話也是不遵從的。”蘇檀清一本正經的說,把聽見的人驚訝個半死,這話怎麼敢說?

“比如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這話裡面的很多項某都做不到。”蘇檀清仍是一本正經地補充。

聽見的人:“……”

雖然是事實,但為什麼怎麼想怎麼彆扭呢?

不過見她這麼口無遮攔,他們也不敢再隨便把他拖下水,要是在口無遮攔一次,不知道被殺傷的是誰了。

除了“鬥嘴日常”,有時候康平帝心血來潮“微服私訪”,也會點一兩個臣子跟一兩個皇子皇女陪同的,當然就是被他看見的人會被點得最多,蘇檀清非常“有幸”地被點了幾次。

不過康平帝是過過苦日子的人,出來也不過是看看自己的江山,看看自己治下的百姓,再看看跟自己出來的“皇位候選人”的表現,心情好就指點兩句。

不過蘇檀清覺得他們看的“貧民區”不過是“平民區”而已,真正困苦的人家他們是沒看到的。

“蘇賢侄,你是耕讀出身,你覺得哪裡的百姓最苦?”皇帝覺得洛陽都轉得差不多了,想換個地方玩玩。

“哪裡最苦這可看不出來,小侄只知道最苦的人家是撐船打鐵磨豆腐的人家。”這個坑蘇檀清才不跳,說哪裡苦不是說那裡的官員不好麼?

“撐船打鐵磨豆腐?那好,那就一家家瞧瞧。”皇帝立刻就吩咐侍衛找最近的打鐵鋪或者豆腐鋪,哪個近就先去哪個。

雖然蘇檀清覺得這樣看看不可能真正知道人家的苦,不親身體驗是不可能有強烈的體會的。不過她也不會說出口,真因為自己的建議讓他們吃了大苦頭,難保不記恨自己。

再說即便真有觸動,她也不覺得這樣的觸動會改變什麼。不說等這些“候選人”登基的時候還記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