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的一則神話,這則神話在華人世界裡閃耀了數十年,從未褪色。
我第一次看到林青霞的電影是一九七七年李翰祥導的那部《金玉良緣紅樓夢》,她的第一部電影《窗外》,倒是後來在美國看到的。我自己是紅迷,林青霞反串賈寶玉,令人好奇。說也奇怪,這些年來,前前後後,從電影、電視、各類戲劇中,真還看過不少男男女女的賈寶玉,怎麼比來比去,還是林青霞的賈寶玉最接近《紅樓夢》裡的神瑛侍者怡紅公子。林青霞在她一篇文章《我也夢紅樓》中提到她與《紅樓夢》的緣分,覺得自己前世就是青埂峰下那塊大頑石。《紅樓夢》寫的是頑石歷劫,神瑛侍者下凡投胎,是位謫仙,所以寶玉身上自有一股靈氣,不同凡人。林青霞反串賈寶玉,也有一股謫仙的靈氣,所以她不必演,本身就是個寶玉。這是別人拼命摹仿,而達不到的。
一九八七年,隔了三十九年,我重回上海,上影廠的導演謝晉來找我商談改編我的小說拍成電影的事,謝晉是當時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他的《芙蓉鎮》剛上演,震動全國。謝晉偏偏選中了《謫仙記》,這多少出我意料之外,這篇小說以美國及義大利為背景,外景不容易拍攝,謝晉不畏艱難,堅持要拍這個故事,因為他看中了故事中那位孤標傲世、傾倒眾生的女主角李彤,他欣賞她那心比天高、不向世俗妥協的個性,也是一位在人間無處容身的謫仙,最後自沉於海,悲劇收場。這樣一位頭角崢嶸、光芒四射的角色,哪位女明星能演呢?謝晉跟我不約而同都想到:林青霞,就是她。我們認為林青霞可以把李彤那一身傲氣、貴氣演得淋漓盡致。林青霞有那個派頭。謝晉去接觸林青霞,據說她已有允意,而且還飛到上海去試過鏡,但那時臺灣對大陸剛開放,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林青霞大概在諸多考慮之下,到底沒接下這部片子。《謫仙記》後來改名為《最後的貴族》,李彤一角,落到潘虹身上,男主角是濮存昕。攝影組到紐約拍攝,拍到酒吧中李彤買醉那一場,林青霞突然出現,到現場探班。據武珍年的記載,林青霞“穿著黑色的上衣、裙子,黑色的大氅,飄逸地走到了我們大家面前”,她擁抱了潘虹,而且又“握住謝晉導演的手久久不放”,林青霞是在祝福潘虹,向謝晉致歉。林青霞大氣,有風度。
潘虹是個好演員,最後李彤在威尼斯自沉的那場演得很深刻。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換成林青霞,踽踽獨行在威尼斯的海邊,夕陽影裡,涼風習習,絕代佳人,一步一步走向那無垠的大海—那將是一個多麼悽美動人的鏡頭。
其實我在八零年代初就跟林青霞會過面,八二年我的舞臺劇《遊園驚夢》在臺北上演,轟動一時,製作單位新象的負責人許博允興致勃勃,想接著把《永遠的尹雪豔》也搬上舞臺。他把林青霞約在一位朋友家裡,大家相聚。尹雪豔是另一個遺世獨立的冰雪美人,許博允大概認為林青霞就是永遠的尹雪豔吧,那時林青霞紅遍了半邊天,可能頭一次見面,有幾分矜持,坐在那裡,不多言語,一股冷豔逼人。後來跟青霞熟了,才發覺原來她本人一點也不“冷”,是個極溫馨體貼的可人兒。二十多年後,一次在香港機場,等機時我買了一些日用品,正要到櫃檯付錢發覺已經有人替我付了,回頭一看,青霞微笑著站在那裡,很隨便地穿了一件白襯衫,背了一個旅行袋,她跟施南生一夥正要到吳哥窟去。青霞已經退出影壇多年,看她一派輕鬆,好像人生重擔已卸,開始歸真返璞了。可是濃妝淡抹總相宜,風姿依舊。
二零零七年十月北京國家大劇院落成,開幕第一齣戲邀請的便是青春版《牡丹亭》三本大戲。青霞在好友金聖華的慫恿下,也一起到北京去觀賞《牡丹亭》。她沒看過崑曲,只想試一試看第一本,哪曉得一連卻看了三天,完了興猶未盡,還邀請《牡丹亭》的青年演員去吃宵夜,她一下便被崑曲的美迷住了,而且由衷地愛惜那群努力扮演《牡丹亭》的年輕伶人。十幾個《牡丹亭》裡的花神把青霞團團圍住,女孩子們興奮莫名,做夢也沒想到居然能跟她們崇拜的偶像東方不敗坐在一起,她們對青霞的電影如數家珍,原來大陸的電視常年在播放她的戲。青霞取出了一疊簽名照片,給了那些女孩子一人一張。香港大學同時在北京舉行了崑曲國際研討會,在國家大劇院七重天的花瓣廳開了一個盛大的晚會,那晚文化界冠蓋雲集,青霞盛裝出席,我挽著她進場時,全場的注意力,當然又集中在這顆熠熠發亮的星星身上了。
這幾年青霞生活的重心之一是寫作,她很認真,有幾次跟我討論,問我寫作的訣竅,我說:寫你的心裡話。她的第一本書《窗裡窗外》果真寫下了許多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