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的悲慘遭遇了……
眼前這個向大唐皇帝獻俘的蘇定方,可不就是親手喀嚓掉扶余氏眾人的罪魁禍首嗎?
扶余義慈一家即使保住了性命又如何?
在大唐老死了還算好的,說不定日後還要落個像李後主一樣的下場呢,嘖!
一群使臣都面露敬畏之色,只有倭國的使者神色有些莫測。
這次參加獻俘儀式的倭國使者並不是特地從倭國趕過來的,而是兩年前就在長安學習的遣唐使。在大唐出兵百濟之前,倭國使者曾想借機回國的,卻被李小九陛下藉口近期海上行船不安全為由,大力挽留了下來——說白了,李小九陛下這一舉動就是軟禁,免得倭國把大唐的出兵的軍事情報傳到半島那邊去,破壞了唐軍剿滅百濟的大計。
如今,百濟已滅,被迫看了一場政治秀的倭國使者,估計心情鬱悶得可以……
吳詡立在李小九身旁,她的目光一直在觀禮的使臣身上,而倭國使者則是她重點關注物件。只是倭國使者一直低著頭,讓她看不清
“阿武,你不用盯著倭國使臣了……”李治忽然轉頭笑眯眯地來了一句:“我已經讓外事部下令,下個月就准許他們回倭國去!”
吳詡聞言,微微一愣,隨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看來李小九是要對小日本動手了……
不過,現在應該還不是最好的時機吧?
“九郎,此事還是從長計議比較好……”吳詡雖說一直存著幹掉小日本的心思,可如今新羅、百濟剛剛到手,各路反唐勢力還層出不窮,帝國大軍一時半會兒也分不了兵。而高句麗雖然大傷元氣,無力大舉進攻,可也不得不防備泉蓋蘇文出動小股部隊騷擾唐軍。
在半島局勢還沒穩定的時候,如果再出兵倭國什麼的,似乎不大妥當吧?
李治見吳詡一臉猶疑,只是一笑,湊到吳詡耳邊輕道:“你放心,我已有準備,不會師出無名的!”
吳詡被青年的呼呼熱氣吹得忍不住一縮脖子,不悅地瞪了他一眼。
“我不是擔心這個!”如今的大唐跑去揍個小日本,連藉口都不用找好吧?!
只憑倭國還收留著百濟的王子這一條,大唐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渡海去要人了,倭國要是敢不給,那就直接可以開打了!
何況,據倭國那邊的細作表示,倭國女皇齊明已經開始對百濟質子扶余豐進行籠絡,不但為他行了冠禮,還許配給他一名本國的貴族女子為妻。看樣子,再不用多久,不用大唐向對方要人,倭國那邊也會打著送那位百濟王子回國復位的幌子,進攻半島的!
兩國之間的一戰是難以避免了,可吳詡不希望打一場沒有準備的仗。
獅虎搏兔,亦盡全力!
在吳詡的潛意識裡,倭國這個國家不將其斬盡殺滅,是根本不行的!
不是她對這個民族有什麼偏見,而是所有的現代中國人都存在的一種心結……
所以,吳詡一直在留意倭國的動向,也早就讓薛仁貴部悄悄移軍到半島的東邊海域嚴正以待了。
可眼下吳詡最擔心的還是新羅、百濟那邊的戰後重建工作。
所謂攻城容易守城難,蘇定方這老小子就知道打打殺殺的,雖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了百濟、新羅兩國的主力軍隊,卻並沒能把殘留在兩國土地上的其他勢力給一併消滅掉,接下來的掃除殘匪和安民執政工作是十分棘手的!不但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還得選好鎮守的人員,如果派去的官員不夠狡猾,不會大忽悠,說不定會被當地的土著趕出來的吧=。=
話說,當年總工程師是怎麼處理香港問題來著?
想到這裡,小吳同學腦中忽然靈光一閃,有了一個好主意。
中秋之後,李小九陛下連下數道旨意。
其一是,將百濟舊地歸為大唐領土,設定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馬韓(今韓國全羅北道益山)、東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德安(今韓國忠清南道論山市恩津面)、金漣(不詳)五個都督府,分別由王文度、來濟、蘇定方、劉仁願和薛仁貴五人領都督一職,各自討伐百濟殘餘抵抗勢力;
其二是,在新羅舊地設東海都護府,由程名振任大都督,重新劃分新羅舊地的行政州府,每個州府由一名大唐官吏和當地德高望重的長者共同理政。重金招募新羅青壯,分散加入大唐軍隊,參與維護地方治安;
其三是,遣使到高句麗,撤銷大唐對高句麗國主的冊封,命其為侵犯新羅一事賠罪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