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符合“阿憨大”宗旨的流水線樣品。
泥塑是很多人家都會有的小擺設。當然,瓷、骨、玉等材質的立體擺設也很流行。但瓷器先要做瓷土坯,那土必須是好瓷土,而且必須在轉盤上手工拉制定型,非技藝精湛的工匠不能完成,煉製就更難辦了,如今還沒有高溫的溫度計,燒製火候全憑老工匠的經驗,林代無法將它流水線化、規格化,只能望之一嘆。
骨、玉等產品也面臨類似的問題。
只有泥,可以像石膏像一樣,批次製作。
崔雙輝刻了模子,批次脫出泥坯,再由工人們分批上色。一個泥塑要上幾種顏色,都是規定好的,染紅的工人只染紅,染綠的工人只染綠,畫眉毛的工人只練習畫眉毛,描花瓣的工人只注重描花瓣。製作流程非常迅捷,根據崔雙輝的估算,成本可以打到原來家庭作坊成本的六成。讓出兩成給顧客,競爭力已經是毀滅性的。估計本地很多家庭作坊要遭受滅頂之災了。這些被敲掉飯碗的作坊成員,正好被吸收進阿憨大的作坊,成為新的勞動力。
林代對此很滿意。
樣版畫則完全是一場災難!
林代本來以為,將比較通行的一些連年有餘、鍾魁捉鬼的畫樣子,也刻成模,印出來,批次印刷販賣,成本比手工畫不知可以壓低多少!這種年畫、壁畫、門板畫,本來也不需要多藝術,無非逢年過節取個新鮮熱鬧,家家都要貼,銷路又好。真是個金飯碗!
可惜一張年畫上,總不能只有白底墨線,難免要有大紅翠綠、金黃靛藍等好幾種顏色。於是一個模子、上一次色不能解決問題,要套色印刷。
照說套色印染的技術,也已經成熟了。林汝海留下的染坊裡,就有精染花布,很受歡迎。問題是,那賣得很貴啊!
“阿憨大”如果拿精染花布的技術,來印紙,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