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2部分

生緩步走來朗聲道:“兩位此言差異,當今天子蒙難,國朝險危,本便是英雄建功立業之時,無論文武,均有其所在用命之處,豈可言武夫當國之論?”

他這一番話朗聲將來,頓時又吸引了一批人相聞,頓時,又有一人起身道:“這位公子所言雖然中肯,然而我朝自太祖皇帝以來,便從無武人掌握朝政之先例,當今這遼東梁--在下以為僭越了!”

這人叫馬士英。

許多官員自北京淪陷後以為國朝定當會移都南京,故而紛紛南來。

這個話題顯然很吸引人,畢竟,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對於功名的熱衷絕對是無上的,一提起當今國家風雲,許多人紛紛圍了過來。

顧橫波也款款蓮步,扭著細腰走了過來。

“諸位相公都是大才之人,胸中溝壑無數,平素習得治世之卷百萬,今日既然相逢於此時此地,不若愷愷而論他一個天昏地暗如何?”

“好!”自有人群轟然響應。

當即,氣氛熾熱,圍繞當今時事,諸文人墨客或席地或座於椅上展開了爭論。

時事多爭論,立即便產生了好無數觀點,許多人便如此分成了幾個陣營,朗聲爭論了起來。

一人終於忍耐不住,起身大聲叫嚷道:“要阮某說,當今天子年幼,卻時逢國朝多難,如何可當此中興社稷之重任?還莫若福王即位,其輩分最貴,又年長有賢名,方可為我國朝天子。”

第一百九十六章 福王(二)

福王名諱朱常洵,亦稱福恭王。明神宗第三子。母鄭貴妃恃寵,而明神宗也想廢長立幼,欲立其為太子,被眾大臣極力反對。神宗因此荒廢朝政以示抗議,遂引起爭國本。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讓步,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萬曆二十九受封福王。四十二年就藩洛陽,得莊田二萬頃,鹽引千計。崇禎間,益沉湎酒色。

由於朱常洵接受了明神宗大量賞賜,加上歷年來橫徵暴斂,財寶無數,“民間藉藉,謂先帝耗天下以肥王,洛陽富於大內”。

歷史上朱常洵的財產成了李自成的軍隊在此之後幾年的軍費的來源。

且不論福王此人如何,但光從福王的輩分及其在當然太子之爭之時打下的官方根基,便可知他確實有繼承帝位的資格。

他這一番話,終於將氣氛引向了,一旁的馬士英、錢謙益之流紛紛點頭叫好,與錢謙益差不多大的同在南京為官高宏圖、周鑣之流卻聽得直皺眉頭。

姜曰廣、呂大器等人卻主張擁立潞王,潞王繼偉才是上佳之策云云,還有與更南邊素有淵源的瞿式耜、張同敞打著自己的小心思認為桂王才是上佳人選。還有湖光的長沙襄王、楚王、吉王等等,都在有小算盤的人心中自有其一份影響力。

這些人之所以如此熱衷,一是為了試圖力壓群眾,以提高自己在文人之間的地位,二是的確是心中有幾分的政治主張,更多的則是希望為自己當地的藩王提高在士林中的影響力,若是將己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