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8部分

長史李含追了上來。原來河間王得到最新訊息,知道齊王、成都王聲勢浩大,預料到趙王這次凶多吉少,所以改變了立場。

張方於是又領兵回到長安,修整一番重新出發,一路有意磨磨蹭蹭。等張方再次抵達潼關時,趙王已經死了。

河間王的首鼠兩端使齊王感到憤怒,這為日後二王交惡埋下了伏筆。

王浚偏居東北海隅、河間王躲在雄關峻嶺之後,二人佔盡地理人和,他們的威信在管轄區內足以鎮壓異己,對外足以抵禦外敵,所以他們有能力在這天下鼎沸的時候作壁上觀,以待價而沽。

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本觀望,江南的郗隆就因為試圖觀望而丟掉了性命。

郗隆的情況與新野公相似,曾蒙受趙王的恩惠。他的門第也不低,先祖郗慮是漢末的御史大夫。入仕之後,郗隆被兩次免官,幸好他與趙王是從小相識的老交情,趙王篡位之後,任命郗隆為揚州刺史。

晉朝的揚州幅員遼闊,北起淮河流域,南至珠江流域,範圍包括今日安徽省北部,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全省,再加上湖北省東部,佔據南半個中國。揚州刺史負責一州的政務、治安,趙王還加任郗隆為寧東將軍,郗隆集政權、軍權於一身,成為揚州的實際統治者。

當齊王的檄文傳到揚州,郗隆猶豫不決,招集僚屬眾議。

主簿趙誘獻計,分為三策:“當今上計,是明使君(注:趙誘對郗隆的尊稱)親自率領精兵直赴許昌,加入齊王;中計,明使君暫留揚州,火速派遣猛將率領精兵奔赴許昌;下計,表面宣稱加入勤王,實則按兵不動。”

郗隆不悅,其實他的心裡向著趙王的。拋開趙王的恩情不說,他們全家都與趙王走得很近,侄子郗鑑是趙王故吏,郗隆的幾個兒子也都在洛陽任職。

郗隆向心腹別駕顧彥問計,顧彥勸他對齊王敷衍了事,說:“趙誘下計,乃上策也。”這話太合郗隆心意了,他將齊王的檄文壓住不發。

但是情勢已經超出郗隆的控制。揚州是孫吳故地,歸附未久,朝廷對於吳人一直備有戒心,因此駐紮揚州的軍隊,有很多是從北方中原調動過來的。那些北方來的將軍、士卒,聽說家鄉在打仗,而自己卻待在這個潮溼的鬼地方無所事事,都很憤憤不平。

軍人就是靠軍功來升官加爵的,眼前明明有一個進階榮身的好機會,卻被主帥阻撓,將士們自然很不滿意;而且郗隆對待下屬十分苛嚴,平時就很不得人心。於是揚州的駐軍人無固志,怨言沸騰。

治中留寶、主簿張褒、西曹留承等人覺察到了危險,於是請郗隆表明立場,積極勤王。

郗隆不知死期將至,說:“二帝(注:指惠帝與趙王)對我都有恩情,我無所偏袒,只求守土保境,讓揚州不捲入戰爭而已。”

留承覺得郗隆愚不可及,當前的局勢怎會容許有人置身事外?留承說:“天下者,世祖武皇帝的天下。太上皇(注:指被趙王尊奉為太上皇的惠帝)繼承武帝之位已有十年,今上(注:今上是對當前皇帝的稱呼,即指趙王)的帝位是竊取而來的,齊王應天順時,孰成孰敗顯而易見。形勢逼人,不容不做出裁斷,如果使君不忍親自出面,大可留守壽春,但一定要馬上釋出檄文,派出精兵猛將,否則,揚州不可保全。”

郗隆置若罔聞,幾天之後,郗隆的參軍、陳留人王邃在金陵的軍事重鎮石頭城內樹立旗幟,宣告響應齊王。麾下將士紛紛棄郗隆而去,投奔王邃,郗隆派人在牛渚渡口阻攔,可是人太多,根本攔不住。

不久,揚州駐軍譁變,謊稱郗隆聚合遠近,有割據的野心,他們奉王邃為主,將郗隆父子殺死傳首許昌,響應齊王加入到勤王的行列。

揚州的反旗一樹,趙王真正成為孤家寡人,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到處旌旗林立,到處都是討伐他的軍隊。

在這殺聲四處的時刻,趙王等人正在洛陽做什麼呢?正在內訌。

原來趙王歷來無能,稱帝之後朝政全部依仗孫秀,事無大小,先諮詢孫秀然後實施。有時孫秀心意改變,而趙王的詔令已經寫成,孫秀就毀掉詔書,重新寫就,如此朝令夕改,讓屬下官員無所適從。

官職的任免也由孫秀說了算,朝堂之上走馬換燈一樣換了一撥又一撥,來去頻繁。孫秀儼然已是事實上的皇帝,於是有無數趨炎附勢之徒爭相巴結。孫秀當時居住的相國府在曹魏時期司馬昭曾住過,此時再次門庭若市。

因為大權旁落,趙王太子司馬荂對孫秀十分不滿。司馬荂的妻舅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劉琨,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