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民意是外強中乾的東西,中國曆來都說“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只能表達美好的願望,歷朝歷代的實際情況卻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槍桿子裡出民意。只要成都王與河間王聯盟牢固,憑著關中、鄴城兩大軍事重鎮聯手形成強大威懾,成都王的帝王路還是可以走下去的。成都王畢竟不是趙王,趙王以皇室旁系族祖的身份搶族孫的皇位,篡位痕跡過於明顯,而成都王是先帝之子,當時惠帝的子孫死亡殆盡,倖存於世的弟弟之中成都王居長(吳王晏已被排除),在法理上他確實享有皇位繼承權。當初齊王擁立清河王司馬覃為皇太子,其用意就是阻撓成都王變為儲君。
因為具有無可非議的合理性,所以成都王被立為皇太弟的訊息傳出,諸強藩如豫州的范陽王、荊州的劉弘、揚州的劉準、徐州的東平王、幽州的王凌、幷州的東嬴公,內心其實並不認同,但他們都保持緘默。
乍一看成都王帝途坦蕩,履尊稱帝只是時間問題,誰曾想平地起驚雷,竟然從洛陽傳來反對的聲音。
洛陽發生異動,完全是因為成都王的疏忽。
按常規作法,執政者應該坐鎮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成都王偏偏反其道而行,他將洛陽交給心腹石超,自己回鄴城去了。成都王此舉的原因,一來據說是母親程太妃留戀鄴城不願意離開,而成都王是個孝子;二來也許是吸取齊王的教訓,不願意放棄鄴城這個大本營,這一策略很難說是對還是錯,強大的政治權力確實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當年齊王就是在失去豫州之後才變得不堪一擊的。如此想來成都王不算失策,但是有得必有失,遠離洛陽的後果就是失去洛陽,這個代價也很大,令成都王承受不起。
受命留守洛陽的石超,祖父就是開國元勳、晉朝的第一任大司馬石苞,叔父就是當年甲富天下的石崇。石超的祖父、叔父都是一時人傑,偏偏父親石喬是個凡鳥,曾經闖下大禍差點令石家血濺滿門。
那是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的往事,當時石苞以大司馬身份出鎮淮南,與孫吳對峙。石苞聽聞吳軍將要進犯,於是在淮南修築堡壘鞏固防禦工事,當時監軍淮南的王琛與石苞不和,向晉武帝告密誣陷石苞將要以淮南之地投敵,晉武帝吃驚之餘,將信將疑,於是派人去召喚當時在洛陽擔任尚書郎的石喬。
按晉朝的慣例,出鎮一方軍事的統帥,必須留有家人在洛陽充當人質,石喬名義上是尚書郎,實際上是石苞留在洛陽顯示其忠誠的人質。那天不知怎麼回事,可能是去出遊,或者是醉酒,或者是年輕人不知輕重,反正晉武帝在皇宮裡等了整整一天,石喬始終沒有露面。
晉武帝認為石喬這是畏罪遁逃,石苞謀反確有其事,趕緊派出義陽王司馬望、琅邪王司馬伷兩路夾擊,去逮捕石苞。幸好石苞人緣好,外戚羊祜、武帝叔父司馬駿都替他擔保求情,一場誤會才沒有釀成血戰,不過石苞也因此被免職,召回洛陽。武帝與石苞見了面,擦擦額頭的冷汗,說:“卿子幾破卿門。”石喬從此被廢黜在家,一輩子不得志,最後與弟弟石崇一起被趙王殺死。
石超是以戰將的身份留名晉史的,對於政治,他似乎與父親石喬一樣低能,成都王派其留守洛陽可謂所託非人。歷代京城都薈萃人物精華,洛陽的那些公卿遊士都不是善予之輩,他們在石超眼皮底下聚集同志,籌劃反抗成都王,而石超就像盲瞽一樣,絲毫沒有發現平靜外表之下的洶湧暗流。
反抗成都王的中堅人物是那些前禁軍將領,史上留名的有這麼幾位:右衛將軍陳眕、殿中中郎將逯苞、成輔,還有長沙王故將上官巳。
這些都應該是上了成都王清算名單,早已被肉體消滅掉的人物,這些人卻依然在招搖過市,這說明成都王的清算並不成功。不成功的原因應該不是成都王的心不夠狠,否則他不會這麼招人恨,成都王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洛陽人的陽奉陰違造就了這一群漏網之魚。
陳眕等人的角色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他們是站錯了隊伍的失敗者,是失去故主的喪家之人,在成都王沒有稱帝之前,他們還有一線生機,等成都王一稱帝,他們就是逆臣賊子,天下之大,再也無處安身了。
因此他們有足夠動機進行反擊,濃郁的仇恨氣息瀰漫在洛陽城內,這是絕佳的活動土壤,成都王的疏於防範也給他們提供了可乘之機。陳眕等人很快就聯絡上禁軍舊部,同時還聚集了不少志同道合計程車人,比如此前被廢黜的嵇紹,就從滎陽老家趕回洛陽參與這驚天之變。
另一個摻和進來的重要人物就是東海王。半年前他試圖逃離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