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3部分

固可見時下汴梁已不適合於做帝都。”

石韋這洋洋灑灑的一番分析,倒也不是無地放矢,畢竟他可是有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作底的。

因是宋朝建都於平原之地,無山川險恃,所以就必須聚養著大量計程車兵在京城周圍,憑藉人數的優勢守備京師。

曾經歷史上的宋朝,其兵馬之多可謂歷代之盛,從趙匡胤時期的三十餘萬,至北宋滅亡的欽宗時代,禁軍總數竟已達到一百四十餘萬。

然而,如此龐大的宋隊,卻沒有一次能阻擋北方胡虜的鐵騎,無論是遼國還是金國,強大的鐵騎每一次都可以從容的越過河北廣闊的平原,直抵汴梁城下。

上百萬的軍隊不但擋不住敵人的鐵騎,反而使得國家財政日益沉重,冗兵之害終北宋一朝都無法解決

石韋相信,定都汴梁雖然不是北宋滅亡的決定性原因,但卻絕對是主要原因之一。

石韋目光長遠,趙德昭亦非短視之輩,這一番話令漸漸陷入了沉思。

從德昭的眼神中,石韋看得出德昭已然心動。

但是,沉思半晌後,趙德昭卻道:“洛陽雖有山河之險,但此唐末以來,洛陽漕運不暢,糧食不濟,遠不如汴京這般便利。而若無便利漕運,又如何養活京城數十萬禁軍?”

趙德昭提及了漕運,而自五代以來,諸朝定都於汴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汴梁漕運之便利。

這一節,石韋自然也早有思慮。

他便道:“國家正因聚重兵拱衛京師,所以才需要大量的糧食,因此才依賴於東南漕運。汴梁無險可守,所需之兵只會越來越多,反過來對糧食的愈重,如此惡性迴圈,縱使汴梁有漕運之利,早晚也會因此而耗盡天下民力,此絕非長久之計也。”

趙德昭聽得神色微變,似是石韋那一句“此非長久之計”,令他頗為震動。

石韋接著又道:“遷都洛陽,朝廷則可依八關之險,無需養龐大的軍隊於京師,對糧食的需求自然也就不及汴京。再則,洛陽漕運沒落,也與幾條運河經年失修有關,只要國家能夠有效的重修運河,便可增加洛陽漕運之量,相信絕不會受制於糧食問題。”

石韋洋洋灑灑一大通話,終於是把趙德昭說得心服口服。

他當即讚許道:“遠志你果然是深謀遠慮,遷都洛陽,實為國家長治久安之策也。”

頓了一頓,德昭又道:“只是我朝建都汴梁已久,上至皇公臣僚,下至軍民百姓,早已習慣於汴京,若然遷都洛陽,只怕一定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石韋淡然笑道:“大家習慣了汴京的生活,這時讓他們搬往洛陽,自然會不情願,但只要陛下堅持,這遷都之事便必然能成。”

趙德昭點頭道:“父皇英明神武,眼光超群,必然也能想到遷都洛陽的長遠好處,而且父皇乃洛陽人氏,遷都洛陽也正有衣錦還鄉的榮耀。”

經過這一番對話,趙德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