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世凱叔時充旅順船塢炮臺等工程總辦,遂往求之,思得若干金加捐官級。其叔又命其回籍讀書,袁大失意,不得已取其叔數百金捐升同知。復往見吳,偽稱其叔亦然其志,命仍投宇下,吳因予幫辦營務委員,令隨營學習,以資歷練,然終不假以權,第有其名而已。袁經此種種磨礪,一切紈絝惡習去其大半,方針稍變,與吳左右相結納,遇事多為人排解,而營員中賢袁者甚多。袁遂得安處其營次矣。

第二章 總督朝鮮

第一節壬午之變

袁世凱廁身軍界,嚆矢於朝鮮壬午之變。壬午變亂之原因,基於日清兩國之爭點。故欲知世凱事實,須先詳日清交涉及朝鮮變亂原起。初,朝鮮一意倚賴中國,抱閉關自守主義,不與他國交通。中國以韓為藩屬,凡韓廷一舉一動,皆須遙商李鴻章。然清果能赫然振作,修兵備,御外侮,使韓服從,猶有可說。乃內政不修,籌邊無備,自顧不遑,夜郎自大。以是日清兩國對於朝鮮之意見大相齟齬,由是有二黨派起焉,得日本之支持者曰獨立派,宗倚賴中國之旨者曰事大派。

光緒八年,美利堅派海軍統將薛裴爾為全權大臣,駛軍艦東渡,要求朝鮮結約通商。以朝鮮內政外交皆受中國干涉,遂先到清國見李鴻章,此美利堅外交手腕也。李鴻章不知其用意,以為美利堅與朝鮮締約必先通知我,系明認朝鮮為我藩屬,遂許之。並請在天津議訂草案,一面矚韓王派大臣金允植到天津,一面為兩國擬條約草案,滿擬執牛耳主盟,首條即載韓系清之屬國。美大臣見此草案,嚴詞拒絕,李鴻章莫可奈何,於美大臣到韓時派水師提督丁汝昌赴韓,強韓於約內宣告藩屬字樣。韓迫於勢,於條約外另給美大臣一照會,宣告歸清藩屬。是約不利於韓甚多。

“(光緒)八年三月,朝鮮始與美國議約,請蒞盟。鴻章奏派道員馬建忠、水師統領提督丁汝昌,率威遠、揚威、鎮海三艘,會美國全權大臣薛裴爾東渡。四月初六日,約成,美使薛裴爾,朝鮮議約官申、金宏集盟於濟物浦,汝昌、建忠監之。十四日,陪臣李應浚齎美朝約文並致美國照會呈禮部及北洋大臣代表。”(《清史稿》卷三一三)

美約訂後,韓人皆銜恨中國,又知中國不足恃,欲離其牢籠而獨立者頗不乏人。惟韓王昏庸愚懦,王后閔氏專橫且淫亂,朝政大權多出閔氏族。韓王父大院君李罡應者,久為不平,欲清君側以整朝綱。加以受中國逼迫,結美之屈辱條約,群情大譁,大院君乃陰為煽惑。適韓京因合併軍營,短缺餉項,又給軍士以不堪之食,七月二十三日兵士嘯聚,直入長官私邸,大肆屠戮,閔氏族被害尤眾。漸至侵日使館,日花房公使幾被其禍,商民財產亦受侵害。公使逃至濟屋浦,遇英船救始得歸報政府。

“六月,朝鮮大院君李罡應煽亂兵殺執政數人,入王宮,將殺王妃閔氏,脅王及世子不得與朝士通,並焚日本使館,在朝鮮練兵教師堀本禮造以下七人死焉。日使花房義質走回長崎。”(《清史稿》卷三一三)

時清國北洋大臣李鴻章因母喪回籍,代理者為張樹聲,張聞韓警報,遂飛檄吳長慶帶隊赴韓,以清韓亂。此袁世凱發現于軍界之一大時機也。

袁世凱久居吳軍,磨礪以須,未獲一試,一聞軍事,遂向吳報奮勇。而吳軍久駐多疲弱,一旦整軍,官則藉故規避,兵則流竄逃奔,營務處及諸營員均紛紛請假。吳方恨諸人退縮,適世凱有奮勇之請,大嘉其志,遂派為援韓先鋒委員,兼帶親兵二百名前驅赴韓。世凱既得權柄,諸黨伴亦得所委任,遂長驅赴韓。抵韓即大肆殺戮,知變亂之起點由大院君之煽動,陽為派兵保護,而陰實困之,靜候吳全軍與丁汝昌水師軍艦皆抵韓境,再行發落。

“時建忠、汝昌俱回國,鴻章以憂去,張樹聲署北洋大臣,電令建忠會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艘東渡觀變。二十七日,抵仁川,泊月尾島,而日本海軍少將仁禮景範已乘金剛艦先至。朝鮮臣民惶懼,望中國援兵亟。建忠上書樹聲,請濟師:‘速入王京執逆首,緩則亂深而日人得逞,損國威而失藩封。’汝昌亦內渡請師。”

“七月初三日,日兵艦先後來仁川,陸兵亦登岸,分駐仁川、濟物浦,花房義質且率師入王京。初七日,中國兵艦威遠、日新、泰西、鎮東、拱北至,繼以南洋二兵輪,凡七艘。蓋樹聲得朝鮮亂耗即以聞,遂命提督吳長慶所部三千人東援,便宜行事,以兵輪濟師,是日登岸。十二日,薄王京。十三日,長慶、汝昌、建忠入城往候李罡應,減騶從示坦率,罡應來報謁,遂執之,致之天津,而亂黨尚踞肘腋。十六日黎明,營官張光前、吳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