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軍隊擯棄了過去沙皇軍隊因襲守舊的一套作戰方法,已經能夠依據每次戰役的具體情況改變戰術,同時對蘇聯遠距離輸送並儲存作戰物資的能力,研究人員也感到十分驚訝。
推敲了半天,這個委員會也拿不出任何剋制蘇軍的有效辦法。日本國內的生產力就那水平,裝備上實在是有心無力。
於是只好在蘇軍身上撇開優點找缺點,一找,找到了。
說是蘇軍偏重於特質裝備,攻勢緩慢,特別是在近距離戰鬥中往往缺乏衝勁。說白了,就是很少會像日軍那樣端著刺刀衝鋒。
委員會如獲至寶,最終得出結論:“為了戰勝在火力上佔優勢的蘇軍,關鍵的打法是突襲。”
一幫人敢情白研究了,他們不知道小松原在諾門罕戰役中曾經搞過多少次突襲,這法子要靈,小松原還會一敗塗地嗎?
近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武士個人之間的比武競賽,而是以鋼對鋼,以鐵還鐵,誰的破壞力更強,給對手造成的破壞程度更大,在機動武裝的組織技術方面更優越,誰就能佔到上風,一味地蠻幹、不服輸和詭詐早就行不通了。
在“北攻蘇聯,南下南洋”中,原本“北攻蘇聯”是排在優先次序的,但是諾門罕戰役炙痛了日本,自此再不敢輕易往北邊伸手,之後“南下南洋”代替了“北攻蘇聯”,日本依靠海軍跟美國較勁去了。
對於蘇聯而言,諾門罕戰役同樣是一個轉折點,自國內戰爭結束後,它的一些軍事理論和裝備在實戰條件下得到了檢驗,表明已具備了與德國這樣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抗衡的實力。
如果說在張鼓峰戰役時,蘇聯對自身的軍事實力還缺乏足夠自信的話,諾門罕戰役之後便大為不同。面對國際社會的聚光燈,蘇聯人開始大談特談自身所擁有的新型軍隊:摩托化步兵、重炮兵、坦克裝甲兵、空軍,以及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