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磕頭如搗蒜,感謝祖宗的保佑。的確,曾家幾百年來讀書人不斷,可從未有人像曾國藩一樣被點了翰林。這種榮耀連曾家祖墳的青煙都激動得隨風飄舞。
不過,曾家雖未出過翰林,卻也不是暴發戶。曾國藩的爺爺在宴席上先對家人說,雖然咱家出了個翰林,可不要抱著“一人飛昇仙及雞犬”的心態。又對曾國藩說:“咱家以農為業,你將來縱然富貴,也不可忘本。你做了翰林,事業正長,不必擔心家裡,好好忙你的事業。”曾國藩努力把這段話記下來,他老爹又站出來說:“你的官是做不盡的,你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你若不傲,就最好了。”
曾國藩不置可否,一年後,他在京城才想起老爹的這句話是最貨真價實的人生箴言。
在家鄉待了一年多,曾國藩終於回到北京,進入翰林院,正式開始了長達12年的京官生涯。
其實京官,說出來有面子,冷暖如何恐怕只有自己知道了。曾國藩初期的京官生涯很慘淡,慘淡得讓他的朋友和家人鼻子直酸。
1840年,曾國藩在翰林院做檢討,這是個芝麻小官,薪水少得可憐,他在老家倒是靠四處拜訪而湊了一筆錢,可很快就花光,於是只能靠借錢度日。借來的錢並非全是他自己花掉的,給老家寄了相當一部分。
1841年時,咬牙熬到年底,實在熬不住了,借了50兩過春節。可第二年,仍然很貧窮,到年末時,已經欠債1000兩。
這些錢都花到了什麼地方,曾國藩後來回憶說:“人情往來是大頭,給家裡寄的是中頭,自己花的是小頭。”他進翰林院兩年時間,除了官服外,穿得出去的衣服就是一件青緞馬褂。搞得每次穆彰阿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