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東海的學校卻沒有這麼嚴格,只要成績合格就能升到上一級,沒有人數的限制。但聽趙瑜話中的意思,他是希望畢業生越少越好,以便安置。
趙瑜連連搖頭是改用,蒙學和義學裡的年級制度本身就是仿著三舍法而來,只不過換個名字罷了。”後世的年級制和三舍制,制度相仿,僅有的區別就是年限的不同和人數的差別,“而且一旦用三舍法,就表示每年都有上千義學學生不得畢業,這也
人才了,我東海可沒有那麼奢侈。”
“那大王的意思是?”
“我打算增加年限,分義學為數等!順便把義學改個名字——現在我名下的產業大部分都賣了,義學的資金也改由國庫提供,內庫只提供獎學金,再叫義學也不合適。”趙瑜說著,今天這番話他已在心中醞釀多時,現在的東海學制已經跟不上國家發展的需要,必須要加以整改了,“最低一等為小學,同樣也是三年,設在鄉中,可以擴大招收人數。蒙學三年,無論男女都是強制性入學,學學加減乘除和幾百個漢字,能看懂簡單的告示,出來後就不算是文盲了。而小學三年,只強制從蒙學畢業男童入學,把三千常用字學齊,要做到能寫會算,能讀書,能看報,還要會寫信,出來後可以做個秀才了。”
“又要強制讀三年?這事恐怕很難。”作為儒門子弟,陳正匯當然希望東海的文治教化發展的越高越好,但他也很清楚,為了強迫百姓們送兒女入學,各州縣鄉里的官吏沒少費力氣,臺灣還好,遼南和天津可是很有幾所蒙學被困於學費的家長們燒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