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一愣,把冊子接過,翻了幾頁,猛然想了起來,“終於編好了?足足有五六年了罷?!”
“五年八個月又十七天。”盧明
應道。
還是在政和年間,趙瑜尚未稱王的時候,便下令陳正匯主持編纂《東海大字典海簡明字典》,以供學生和士人們使用。但畢竟這是一樁卷帙浩繁的工作,到現在為止,近六年下來,也只完成了編入三千常用字的簡明字典,而全集性的大字典到現在也沒有眉目。
舊年王安石撰寫《字說》,趙下令編纂《新定五經字樣》,而在後世,也有《洪武正韻》《康熙字典》;宋真宗編《冊府元龜》,明成祖修《永樂大典》,還有滿清時的《四庫全書》。在華夏,編訂字典,或是大典文集,都是有很深政治意義。趙瑜下令編訂字典,雖然一開始只是為了普及教育,但在陳正匯和其他東海官員眼裡,這可是為東海正名的關鍵。所謂文治武功,沒有像樣的典籍文章,根本就算不上一個真正的國家。
所以當趙瑜下令之後,陳正匯當仁不讓自薦為主編,而禮部尚書盧明德主持實際工作,陸續加入進來的宿儒、學者有上百人之多,這些人,人人心高氣傲,又存了留名千古的心思,對字典校訂的近乎苛刻,常常為一個字的字形、釋義和發音,吵得天翻地覆。原本設在禮部偏院的編修所,也不得不搬到義學旁的一間獨院去。就這麼吵了近六年,終於把簡化版編了出來。
好!做得很好!”趙瑜一邊翻閱,一邊笑贊著,“所有參與編訂字典者,有官者轉一階,錢百貫;無官者賜田土百畝,錢同樣百貫。你倆與所有編修們說,要他們再接再厲,早日把大字典編纂出來,屆時孤必不吝封賞!”
“多謝大王恩典!”
趙瑜又翻了幾翻,又讚了幾句。最後把簡明字典的原稿交還給陳正匯,“既然已經編好,也不要再耽擱時日,現在就拿去印書館刻版罷,孤想早點看到正樣。”
“臣遵旨。”陳正匯躬身領旨,又轉手把原稿交予盧明德。
盧明德心知趙瑜和陳正匯尚有他事,出言辭行:“大王,臣先告退。”
但趙瑜卻沒有回答,盧明德便不得不躬著腰等著回話。趙瑜用手指習慣性的敲打著桌子,半天才說道:“盧卿,今年國中的蒙學入學人數有多少?”
盧明德抬起頭來:“回大王話,臺灣島上是六萬三千人,加上外島已有近七萬。”
“畢業人數呢?”
“三萬一千人。”
趙瑜點點頭。雖然今年的兒童入學率比起三年前只增加了百分之二,但國中人口增加了四成,而生育率也在不斷增加,入學兒童比三年前多一倍並不奇怪。
“那義學入學人數呢?”
“兩千五。”盧明德回答的很流利。東海國由於沒有設立太學,禮部也兼任教育部的工作,如入學率、升學率這樣的統計數字,問他比問陳正匯更方便。
“也就是說蒙學畢業生考義學的話,只有不到十二分之一的錄取率嘍?”
盧明德道:“七分之一。蒙學是男女兼收,但義學只收男童。所以刨去女童,蒙學考義學的錄取率為七分之一。”
趙瑜搖頭道:“就算是七分之一,從比例上來說,還是少了點。”他見盧明德欲言又止,又道,“但從人數上來說卻又多了些。今年入學的就有兩千多人,三年後,這麼些人怎麼安排?再說……”
他繼續說道:“蒙學三年,義學三年,加起來才六年,如果六歲入學,十二歲就能出來,就算九歲入學,十五歲也能畢業。如果又加入軍學倒也罷了,那還需要三年時間,出來時正好到了從軍的年齡。但如果出來做官為吏,這麼短的時間,畢業後還是幼童一個,連人情世故都不懂,如何能理事安民?”
陳正匯和盧明德同時皺起眉頭,揣摩趙瑜的心意,“……難道大王要在義學中改用三舍法?”陳正匯突然驚問。
所謂三舍法,就是把學校分為外舍、內舍和上舍三個等級。自從王安石為行新法培養人才創立三舍制度之後,三舍取士與科舉取士就在大宋同時推行。而元符二年,哲宗皇帝罷科舉,完全改以三舍法取士,至今已有二十餘年。雖然前年地方州縣不再實行三舍法,重新恢復解試,透過考試來推舉貢生,但太學依然保持著三舍制度,不在太學遍歷三舍而畢業,就別想當上進士。
大宋的太學中,外舍員額兩千,內舍三百,而能直接成為進士的上舍名額僅僅只有百人。而且外舍升內舍,是一年選考一次,而內舍升上舍則是兩年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