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進行調劑。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橋玄六十多歲年紀,為了教學,虛心向其他先生請教。常常能將傳統知識換個方式講解給學生,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將過去被學生們用來當作副課的“六藝”重新詮釋學習的意義。
“禮”不光專指禮節,還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大丈夫掌握禮節、禮數,才能在各種場合顯得從容有度。
“樂”就是音樂,吹拉彈唱賦。把寫好的辭賦譜成曲子,一起唱和。音樂是上天送給人類的禮物,它可以直抒胸臆,還能愉情喻興,不至於讓人類的生活顯得太沉悶悲苦。
“射”就是射箭技術,要講究準、狠、穩;御就是駕馭馬車的技術,講究駕車的平衡技巧,掌握士大夫必備的生活技能。不是投壺之射。
“書”代表書法和文采,它是人的第二張臉,體現書寫者的修養和身份。古時交通不便,很多上下級之間處理公文,都靠快馬傳送,有的即使打過很多年交道,也未必相互見過。又沒有聲音讓上級聽修養,更沒有照片讓人家看長相。所以,練習一手好書法,對一個想要走仕途的人太重要了。
“數”不光指演算法,還有陰陽之數、星象之數、立法之數等等。“數”還特指一個人的涵養度,數字越大容量越大,在面對事情時,只有在平時積累了足夠的“數”,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學生們重新認識“六藝”,反過來可以促進學習課堂內容,像是中風病人被打通了所有血脈般流暢自如。課上教學跟課外體驗有機地融為一體,學業突飛猛進。
橋玄在教課時,對學生們寄語:課外不聽鳥叫和自然的聲音,課上就不可能學好音樂;課外不學習韻律,課上就學不會辭賦;課外不做好灑掃、應對的日常事務,課上就不可能學好禮儀。
橋玄在面對同仁提出的疑問,跟他們解釋:作為教育者應該明白,任何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之間,一定隱含著必然的聯絡。所以,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們積極體驗課堂以外的事物,才能學好課堂上的知識。
橋玄還希望善於學習的學生要懂得潛心、靜心對待學問、提高自我修養、善於和別人議論所學、加強記憶和理解,同時還要懂得管理時間、適當休息、自我放鬆、不斷地培養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於與同伴交心,深信所學知識中蘊含的道理。這樣,儘管日後離開先生的教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橋玄的教學理念和管理方式,讓曹操、袁紹、袁術等人受到深刻影響。培養出東漢末年少有的精品學子!
年屆耳順的橋玄,卻仍然有二十歲小夥子的激情與熱血,他的又一個動作,會不會將太學折騰得底朝天?
太學夢隨輕風去
橋玄、蔡邕、何顒聯名釋出的訊息,立刻成為一個爆炸新聞。他們主張開放太學,具體說是向全國學子開放,尤其是屯聚在洛陽城外周邊的私學師生們,將在這一規定中得到好處。
橋玄當面向皇帝劉宏跟曹節等人陳述這一動議時,是這樣解釋的:太學不應該是少數人的太學,應該是全國甚至是全天下的太學,我主張面向全社會開放。尤其是那些封存了上千年的典籍,必須讓社會共享,才能顯示文化遺產的精神。
這一問題在於,駁斥的人就會顯得狹隘,維護的人就要承擔風險。在帝制封建時代,橋玄竟然提出這樣的主張,還說太學不應是少數人的太學,這少數人指誰?被指的人都知道。
曹節給出的答案是:此議事關重大,前朝無舊例可循,等待群臣開會研究後再說。
橋玄可不管那一套,既然你們都知道了,即使不批准我也要實行。沒有得到任何批文便擅自發布訊息。橋玄開放太學,令洛陽乃至天下震動。士子們奔走相告,紛至沓來,希望能在他們夢寐以求的太學裡自由聽學、查閱資料。這在學習資料非常匱乏甚至在刊刻的過程中發生諸多謬誤的年代,橋玄等人的決定,讓太學數不清的典藏造福天下,無疑能大大改善弊端。
課業嚴格,曹操不得不改掉紈絝氣,努力學習。曹嵩也漸漸習慣沒有太學的教員來大司農府告狀的日子。本以為這種日子能持續下去,誰知卻又波瀾不斷。
曹嵩在跟曹節閒聊時提到曹操突然變得上進,不禁讚許他讓橋玄去太學做得非常正確。曹節苦笑:橋公祖老是老了,可脾氣一點沒改。他說要開放太學,我沒同意,他就自作主張。不知道會給太學弄出什麼亂子來,到時候皇帝那沒法交代。
曹嵩倒是很瞭解橋玄,說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