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十有六七。相反,如果造反起義,則不但可能活下來,說不定還能富貴。一個男子漢,絕不能死得窩窩囊囊。即便死,也得揚名立萬。
緊接著,陳勝擲地有聲地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話音剛落,一片歡呼。
其實,這句話說不說都無所謂了,因為九百戍卒早已別無選擇。走投無路的他們,袒右為志(露出右臂以為標誌),築壇為盟(築起土堆歃血為盟),斬木為兵(砍下樹枝作為武器),揭竿為旗(舉起竹竿作為軍旗)。打出的旗號是大楚,實際的領袖是陳勝。
陳勝的旗幟高高飄揚。
在大澤鄉,在全天下,更在中華史。
陳勝王
沒人知道,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大澤鄉是否仍在雨中。但可以肯定,九百戍卒的心裡已是雨過天晴。因為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有了希望,也有了奔頭。
這一切,都出乎意料。
的確,陳勝和吳廣的起義有不少偶然。比方說,碰巧他們駐紮在大澤鄉,碰巧他們遇到了大雨,碰巧陳勝和吳廣一拍即合,碰巧那卜者是贊成起義的,碰巧領兵官喝醉了酒,碰巧吳廣人緣又好,等等。
那麼,如果沒有這麼多碰巧,陳勝還會成功,大秦還會滅亡,歷史還會改寫嗎?
會的。
起義充滿了偶然性,成功卻是必然。
後來的失敗,也一樣。
且看史實。
殺掉了帝國的領兵官以後,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並立馬攻下駐地大澤鄉。然後攻打管轄大澤鄉的蘄縣縣城(蘄讀如機,蘄縣在今安徽省宿州市),又拿下。再揮師西進,連攻五縣,五縣皆降。
初戰告捷,所向披靡的義軍便一路凱歌前進,沿途一路收兵。等到他們兵臨陳縣城下時,已有車兵六七百乘(讀如剩),騎兵一千多騎(讀如季),步兵數萬人。
陳縣在今河南省淮陽縣。起義軍到達陳縣時,陳郡的郡守和陳縣的縣令都不在,只有一位副職與義軍作戰,結果戰敗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