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贊成的自然是高拱、張居正一幫人,但高拱畢竟是內閣大學士,算是皇帝的秘書,不便公開表態,他是個聰明人,一看朝廷裡反對一片,強行批准定被口水淹死,便見風使舵,想出了一個辦法。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想出了這個方法,高拱才得到了明代傑出政治家的光榮稱號。而這個辦法,也充分地體現出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卓越才能,包括:鑽空子、繞道走、打擦邊球、以及民主精神。
他找到了反對派首領張溶,可還沒等他說話,張溶就叫囂起來:
“無論你說什麼,我們都絕不同意!”
“沒問題,”高拱笑著說道,“如果你們不同意,那我們來表決。”
張溶目瞪口呆,因為事實證明,高拱並沒有開玩笑。
於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奇特的“封貢票決”事件發生了,大家不鬧騰了,開始投票,據史料記載,參與此次投票的共有四十四人,在會議上,贊成反對雙方堅持了各自的觀點,陸續發言,而最後的結果卻更讓人哭笑不得。
經皇帝公證,驗票統計如下:贊成封貢互市者二十二人,反對封貢互市者二十二人。
這下白鬧了,事情又被踢給了皇帝。
這大概算是中國政治史上少有的一幕,皇帝說了不算,內閣說了也不算,在萬惡的封建社會,竟然要靠投票解決問題,實在有負“黑暗專制”的惡名。
當然,高拱兄不是什麼自由鬥士,對搞民主也沒啥興趣,他之所以來這麼一出,實在是另有企圖。
根據我的估計,在此之前,他一定曾算過票數,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所以才提議投票,因為一旦投票不成,事情就會推給皇帝,可是皇帝不會管事,自然就會推給內閣,而內閣,是高拱說了算。
於是一圈繞回來,還是繞到了高拱的手上,這就是傳說中的乾坤挪移大法。
既然大臣解決不了,封貢互市的決定權便回到了內閣,李春芳可以忽略不計,高拱和張居正本來就是幕後主謀,於是事情就這麼定了。
隆慶五年(1571),邊境市場正式開放,各地客商陸續趕到這裡,開展貿易活動,一個偉大的奇蹟就此出現,自朱元璋起,折騰了兩百多年的明蒙戰爭終於落下帷幕,此後近百年中,雙方再未爆發大規模的戰爭。
和平終究還是實現了,這是高拱立下的不朽功勳。
第七章 死鬥
【決裂】
潘季馴、殷正茂和王崇古的任用,證明了高拱是一個無比卓越的優秀政治家,在他的統領下,大明王朝開始重新煥發生機活力,而他的聲名也隨之達到了最高峰。
然而就在那光輝燦爛的頂點,一個陰影卻已悄然出現,出現在他的背後。
張居正並不是個老實人,他或許是個好人,卻絕不老實,對於高拱同志,他一直都是有看法的:
論資歷,高拱比他早來三年,論職務,高拱從翰林院的科員幹起直到副部長、部長、大學士,幾十年辛辛苦苦熬出來的,勞苦功高,而他卻是從一個從五品副廳級幹部被直接提拔為大學士,屬於走後門的關係戶,論能力,高拱可謂是不世出之奇才,能夠善斷,相對而言,他還只是個愣頭青。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看,張居正都只能乖乖當小弟,而一直以來他也是這樣做的,凡事唯高拱是從,遇到大事總是請示再請示,十分尊重領導。
可問題在於,高拱並不滿足於當老大,他還要當爹,他要所有的人都聽命於他,服從他的指揮,誰要不聽話,是要被打屁股的。
剛開始的時候,張居正也沒啥意見,畢竟高拱是老同志,耍耍威風似乎也沒什麼,但很快他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當他親眼看到那個被打屁股的人時。
這位倒了黴的仁兄就是殷士儋,關於此人,那真是說來話長。
嘉靖二十六年(1547),殷士儋和張居正同期畢業,由於成績優秀,被選為庶吉士,之後又被調入裕王府,擔任裕王的講官。
既有翰林的背景,又是太子的班底,官運也不錯,隆慶二年(1568)還當上了禮部尚書,但奇怪的是,他偏偏就是入不了閣。
在明代,這實在是個要命的問題,記得我當年小學時曾被任命為衛生委員,現在想來,那是我擔任過的最高職務,雖說唯一的好處就是每天多掃一次地,卻實在讓人心潮澎湃,激動不已,為什麼呢?
因為衛生委員是班委成員。
要知道,各科科代表雖說平時管收作業,實在是威風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