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1部分

老實,卻絕不遲鈍。

在接到入宮的命令後,高拱立刻意識到皇帝可能不行了,為了不耽誤事,他撒腿就跑,據史料記載,這位仁兄連轎子都沒坐,六十多歲的老頭,一溜煙從東安門跑進東華門,終於在皇帝嚥氣之前抵達目的地,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順便說一句,這條路線今天還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著跑跑,從東安門起始,跑進故宮乾清宮(記得帶錢買票),體驗古蹟之餘也可以緬懷一下先人。

當高拱到達寢宮時,才發現有五個人已經先他而來,他們分別是皇后、太子朱翊鈞、太子生母李貴妃、張居正,以及那個他最為討厭的人——馮保。

這是一個看似平常的人員組合,前三個人先到場是正常的,他們住得近,張居正比自己先到,也還情有可原,畢竟這小子年輕跑得快,馮保是司禮監秉筆,是皇帝的秘書,過來湊湊熱鬧,似乎也說得過去。

所以緊要關頭,高拱也沒多想,奔著半死不活的皇帝去了。

然而他萬沒想到,張居正之所以早到,是因為他早就從馮保那裡得到了訊息,而馮保之所以在場,是因為他策劃已久的陰謀即將在此實現。

看見高拱來了,已經在閻王登記本上籤了名的皇帝,似乎又撤了回來,他用盡全身的力氣,對這位陪伴他三十餘年,歷經坎坷共赴患難的朋友、老師,說出了最後的話:

“太子年紀還小,天下大事,就麻煩先生你了。”

講完,走人。

隆慶六年(1572)五月二十六日,隆慶皇帝朱載垕駕崩,年三十六。

皇帝死了,按照慣例,大家都得哭一場,無論真心假意,該走的程式還是得走,同理,按照慣例,哭完了就該商量遺產、權力方面的問題。

此時,最自信的人是高拱,皇帝死前都說了,太子交付給我,還有誰能取代我不成?

從法律的角度上講,皇帝大人對高拱提出要求,這叫口頭要約,而高拱答應了這個要求,這叫口頭承諾,然而事實證明,無論是要約還是承諾,都比不上合同。

高拱同志就是吃了不懂法的虧,因為就在他最得意的時候,原先站在一旁死不吭氣的馮保行動了——他拿出了合同。

這份所謂的合同,就是遺詔。

關於這份合同的內容,就不多介紹了,大體也就是些我幹過什麼錯事,對不起國家人民,對不起勞苦大眾,現在我死了,請諸位多多照顧我兒子之類,但當高拱看到那句關鍵的話時,當即暴跳如雷:

“著令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內閣大學士共同輔政!”

這回算是反了天了。

在明代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太監即使再猖獗,哪怕是王振、劉瑾這樣的超級大腕,擔任輔政也是痴心妄想,這是有道理的,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跟著個太監能學到啥呢?

然而這個例竟然在自己手上給破了,高拱氣得七孔冒煙。

更何況,按規定,遺詔應該是我來擬的,皇帝死得急,沒來得及寫,大家也都理解,現在你馮保竟然搞出一份遺詔,天上掉下來的?!

但是激動歸激動,畢竟人剛死不久,孤兒寡母在眼前,鬧起來也不好看,況且遺詔也沒指明馮保輔政,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自己的人,有帳慢慢算,咱們走著瞧。

只過了一天,高拱就知道自己錯了。

第二天,另一條遺旨頒佈:原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退休,由秉筆太監馮保接任。

原來如此!

瞧不起太監,偏偏就被太監給耍了,高拱終於發現,他已經陷入了一個圈套,局勢十分不利。

但老滑頭畢竟是老滑頭,在短暫驚慌之後,高拱恢復了鎮定,叫來了自己的心腹大臣雒遒、程文,整夜商議之後,他們訂下了一個幾近完美的攻擊計劃。

這一天是隆慶六年(1572)六月八日,高拱相信,勝券已經在握。

朱翊鈞篇

第八章 陰謀

【唯一的漏洞】

隆慶六年(1572)六月十日,第一波攻擊開始。

這一天,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剛剛上班,便收到了一封呈交皇帝的奏疏,作者是高拱,他立即開啟閱覽,卻被驚得目瞪口呆。

奏疏的大致內容是說:太監不過是下人,卻一直參與政治,我高拱實在看不過去,特向皇帝陛下建議,收回司禮監的權力,並對敢於亂湊熱鬧的有關人等進行嚴懲。

馮保懵了,卻並非因為恐懼,而是他怎麼也想不通,高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