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洞庭湖的面積繼續有所擴充套件。明嘉靖、隆慶(1522—1572年)年間,張居正為了保護在湖北安陸的“顯陵”以及他自己家鄉江陵的安全。採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在荊江北岸築起黃檀長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長江水沙多由荊南排入洞庭湖區,在湖底淤高而來水有增無減的情況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斷擴充套件,逐漸有西洞庭湖與南洞庭湖的形成。於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氾濫,方**百里。龍陽(今漢壽)、沅江則西南之一隅耳”。這一洞庭湖向西南擴充套件的形勢,一直延續到清道光年間(1821—1850 年)。其時洞庭湖“東北屬巴陵。西北跨華容、石首、安鄉,西連武陵(今常德)、龍陽、沅江,南帶益陽而寰湘陰,凡四府一州九邑,橫亙**百里,日月皆出沒其中”。這是洞庭湖的全盛時期。
但是在這個時候和之前已經開始頻繁出現災害了,尤其是老張採取“舍南救北”的方針後長江氾濫的頻率越來越高。李好不想評論老張有多好多厲害什麼的,就這一點李好就覺得老張這人被人五馬分屍埋入廁所都不夠。“舍南救北”的方針居然只是為了保及他家鄉的安全和一個死人的墳墓,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