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1部分

天領域迄今規模最龐大、系統最複雜、技術難度大、質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極具風險性的一項重點工程。這項空前複雜的工程在比較短的時間裡不斷取得歷史性突破,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於,中國航天人敢於攻堅、勇於創新。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從大漠深處的航天發射場到浩瀚三大洋上的遠望號測量船,到處留下了航天人攻堅的足跡,灑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

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從飛船設計、火箭改進、軌道控制、空間應用到測控通訊、航天員訓練、發射場和著陸場等方案論證設計,都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確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強勁的後發優勢,關鍵技術就能與世界先進水平並駕齊驅,區域性還有所超越。面對一系列全新領域和尖端課題,科技人員始終不懈探索、敢於超越,攻克了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難題,獲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展示了新時期中國航天人的卓越創新能力。這些重大突破,使我國在一些重要技術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建設者,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建立了卓越功勳的團隊。中國航天人勇敢地肩負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聖使命,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淡泊名利,默默奉獻。他們獻出了青春年華,獻出了聰明才智,獻出了熱血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將“一切為了祖國,一切為了成功”寫在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中。

陳耕大將曾問錢雪森,中國人搞火箭行不行?錢雪森說,外國人能搞,為什麼中國人不行?中國人比他們矮半截麼?

正是中國航天人堅定的信念與執著的努力,造就了中國人的飛天夢。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壯哉!航天人!

王永知院士這般人物,楚浩自然是認識的。

他是航天技術專家,華夏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技術帶頭人。

1952年考入水木大學航空系,1961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導彈設計專業,1992年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當選華夏工程院首批院士。

至於說,楚浩為什麼會這麼清楚,是因為在前世,2010年的時候,國際永久編號第46669號小行星命名為“王永知星”

院士長期致力於華夏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總體設計與研製工作,參加和主持了6個導彈型號、2個運載火箭型號和神舟系列飛船的設計研製工作。參與主持完成了華夏載人航天工程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主持了總體技術方案設計,組織了研製、試驗中的總體技術協調,提出了一系列推動華夏載人航天工程跨越式發展的設計思路,正確處理了許多重大技術問題。

“楚老師,說笑,我才應該說久聞大名才對。”

說到這,王永知院士笑了笑,:“我這可不是客套,論起知名度,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楚老師的名號都遠遠比我響亮的多,成就也比我高的多。”

的確,楚浩不論是從名望還是成就上來說,都是華夏科研界的領軍人物,而且還是鐵板釘釘的諾獎獲得者,論起這些虛的東西,著實要比王永知高上一些。

楚浩搔了搔後腦勺,有些不好意思,“論對華夏所作出的貢獻,我與您相比,真是拍馬不能及。”

又客套了幾句,王永知將石老和楚浩,都請到會議室。

“既然楚老師已經來了,那我就不說什麼廢話了,直接進入正題。”王永知剛一落座就說道。

楚浩揉了揉鼻子,他感覺這次的事情,恐怕比他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因為他已經從王永知的行為中,讀出了迫不及待這四個字。

“你知道,二號飛船,發射失敗的事情吧?”王永知問道。

楚浩點了點頭。

“那我就長話短說了,經過我們對二號飛船殘骸的檢測,我們可以確定是隔熱材料不過關最終導致飛船失敗的,而我們請楚老師你來,就想讓你看看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另外能加入我們神舟飛船工程那是最好不過的。”王永知說道。

楚浩眉頭微皺,他大概也猜到了,王永知請他過來是為了什麼,無非就是材料問題,至於說什麼軌道計算,航天員培養,飛船設計什麼的也不是他的強項。

但是他沒想到,居然是飛船隔熱層出了問題,那這可就是大問題了。

可以說飛船隔熱層就是飛船的衣服,就像人類的衣服一樣,天冷時能保暖,太陽照射時能防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