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5部分

儀中的章表奏申、關牒符檄,都要用印。印者信也,因也。《上清靈寶大法》稱:“隆古盛時,人鬼各安其所,陰陽不雜其倫,故道之用唯見於修真煉本,以致輕舉飛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偽交馳,上下返覆,於是出法以救其弊。

尸解

道教認為道士得道後可遺棄肉體而仙去,或不留遺體,只假託一物(如衣、杖、劍)遺世而昇天,謂之尸解。《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云:“尸解者,言將登仙,假託為屍以解化也。《無上秘要》卷八十七雲:“夫尸解者,形之化也,本真之練蛻也,軀質之遁變也。”故又喻之為“蟬蛻”,“如蟬留皮換骨,保氣固形於巖洞,然後飛昇成於真仙。”但《洞真藏景靈形神經》又云:“尸解之法,有死而更生者;有頭斷已死,乃從旁出者;有死畢未殮而失骸者;有人形猶存而無復骨者;有衣在形去者;有發既脫而失形者。”可知失去骸骨或僅留骨或衣者,皆稱尸解。

尸解之說在漢代十分流行。《仙苑編珠》卷下載:“倩平者,沛人也。漢高衛卒也。得道,至光武時,不老,後託形屍,假百餘年卻還鄉里。”《抱朴子內篇·論仙》引《漢禁中起居注》稱:李少君病死,“久之,漢武帝令人發其棺,無屍,唯衣冠在焉。”葛洪曰:“按《仙經》雲: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今少君必尸解者也。”又稱費長房、李意期“皆尸解者也”。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屍解之說。《無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錄形神經》《洞章瓊文帝章經》《洞真太上隱書經》《洞真八素真經》《真跡經》等,即出於南北朝,書中多論尸解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一《萬振傳》稱萬振“龍朔元年尸解於京師,數日啟棺,惟有一劍一杖而已。”道教發展出許多所謂“尸解之方”。《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一守屍》稱:“夫解化之道,其有萬途。……或坐死空谷,或立化幽巖,或髻發但存,或衣結不解,乃至水火蕩煉,經千載而復生,兵杖傷殘,斷四肢而猶活。”同卷《太極真人遺帶散》稱“凡夕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據《無上秘要》卷八十七和《雲笈七籤》卷八十四至八十六所載,即有尸解法十種以上,較著者有:

(一)火解。《無上秘要·尸解品》雲:“以藥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雲笈七籤》卷八十五《太極真人飛仙寶劍上經敘》也稱:“以錄形靈丸塗火炭,則他人見形而燒死,謂之火解。”(二)水解。《道跡靈仙記》說:“段季正,隱士也,晚從司馬季主學道,渡秦川溺水而死,蓋水解也。”又稱:“王進賢者,王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