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斜陽向西,兩個女人正要離去,安迪的電話響了,片刻後放下電話開始查地圖,“走,晚飯有去處了。”

“去哪?”

“崑劇傳習所,離這裡只有兩公里,我們走著去吧。”

“去那兒幹什麼?”

“老譚在那,請我們吃飯。”

汪曼春終於明白,前天夜裡安迪聽她說要去蘇州時,那轉瞬即逝的沉默是為何。

只是安迪並不知道,這異鄉的邂逅並非巧合,汪曼春和譚宗明不約而同來到的地方,不過是他們共同的故鄉。甚至崑劇傳習所都並不突兀,崑曲本就是明汪兩家人傳承數代的消遣與愛好,汪曼春幼年時第一次票戲,正是自家戲園子裡,和明樓搭檔的一出《長生殿》。

桃花塢,五畝園,仿古建造的崑劇傳習所裡,譚宗明一身淺灰粗線毛衣,一條磨白的牛仔褲,混在一群票友中間低調地翻著工尺譜。安迪和汪曼春兩大美女的出現引發了票友們輕微的失序,雙姝都是老譚的朋友就更讓他成為眾矢之的。在眾人的攛掇下,譚宗明不得不站到圈子中央,按大家的要求,“當著美女的面來一段”。

明家的男人都會點戲,汪曼春一早就知道。可譚宗明一開口,她才真正意識到,什麼是家族的傳承,血脈的力量。

凝望眼,極目關山遠。思想君親腸寸斷,怎消忠孝願?回首羝羊散亂,幸遇野人為伴。試把節旄一看,表我君親面。

那李將軍為人最賢,怎肯與那羯羶為姻眷?多應是衛律那逆賊,哄他為不善。莫不是他害羞慚?為降虜也難相見,因此上不來到海邊。

我見,見一簇人馬鬧喧。莫不是胡賊又來相勸?(他若來時呵)拼一命喪黃泉,誓無他願。早難道意迴心轉?為君守節,為親保全,何曾為一身上苟延!

那是明樓最喜歡唱得也最好的一齣戲,那是汪曼春曾經最愛聽,後來卻最不願聽的一齣戲,那也是崑曲裡最蒼涼悲壯,慷慨激昂的一齣戲。

牧羊記·望鄉。

作者有話要說:

有沒有發現汪處是唯一一個不叫譚總而叫譚先生的人呢哈哈哈哈

Helen這個梗還真不是我yy,找工作那段時間發現超多HR都叫Helen。這裡的面試是有點誇張了,不是批次面試還真沒法集齊所有大boss一天出offer呢

原著沒有說明家祖籍蘇州,只說明家在蘇州有工廠,電視劇似乎有這個設定,我記不得太清,此處就沿襲這個設定吧

關於崑曲,電視劇裡樓誠唱的蘇武牧羊是京戲,總感覺有一點違和,為了本章的整體懷舊氛圍,作者還是改成了當時蘇州比較流行的崑曲

劇情終於從歡樂頌轉向偽裝者了……

第7章 素絹

逢年過節,明家唱堂會的時候,明大少爺總是壓軸,他戴上髯口,手持旄節,細細地扮上戲,執拗地唱那不合氛圍的蘇武牧羊。彼時明家老爺還健在,常常不顧妻女的嗔怪跑上臺去為兒子配戲,明樓唱蘇武,他就唱李陵,望鄉臺上一個慷慨,一個無奈,兩個人南望故土,淚灑千行。

而曼春小囡囡坐在離舞臺最近的地方,心早隨著明樓的唱腔飛去了遙遠蒼涼的北海牧場。那時的她多天真啊,明樓唱的是風花雪月還是家國情懷,於她都是一樣的天籟,明樓扮的是李陵還是蘇武,於她都是一樣的英雄。

全然不知這是非不分的單純,為他們後來支離破碎的感情,劃下了第一道傷痕。

譚宗明沒找搭檔,一人分飾兩角地唱著。汪曼春再也聽不下去,起身走出了排練廳。穿過水榭,站在扇亭憑欄而望,太湖石下碧水如鏡,映出夕陽與緋色的流雲,安迪的腳步在背後響起,“樊小妹,老譚唱的有那麼難聽麼?”

汪曼春想了想,不客氣地點頭,“譚先生一生順遂,唱腔清朗,唱蘇武激越有餘,沉鬱不足。”

“看不出你對崑曲都有研究,小樊,唱一段來聽聽。”

安迪本是激將,沒想到汪曼春瞟她一眼,真的清清嗓子開了腔。

“這離愁怎放寬,我身似秋霜不久延,我的心似鐵石樣堅。若要我折節延年,若要我折節延年,拼一命死在眼前!”

沒有搭檔,她和老譚一樣側身繼續唱李陵,“把離愁且放寬。”

“這離愁怎放寬?形孤影隻誰為伴?忍餓耽飢北海邊。”

“誰與我兄解倒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