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是米芾!
程風忙向旁邊站立的僧人打聽這影壁是何來頭,原來王安石在江寧府度過十年隱退生活,終老於此。
為排遣心中煩悶,他常遊訪佛寺,在這定林寺院裡安了一個書齋,不出遊的時候他就在這書齋裡讀書、著述、接待來客。
大書法家米芾曾來這裡與他相見,併為這書齋題名“昭文齋”,並在影壁上書寫了這首詞。
力推熙寧變法、功過兩奇偉的千古名相的住所,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的米芾手跡,就在這尋常巷陌中迎面撲來,這種歷史的凝重感令他感覺到呼吸都有些不順暢。
也許在同時代的人看來,這並算不了什麼,畢竟王安石去世不過三十年,米芾去世不過十年,世人體會不到這兩人在歷史上的影響能逾千年,往往歷史程序中的人並沒意識到自己在經歷、創造歷史。
王安石的熙寧變法,從剛開始一直到千年後的今天,譭譽參半。如同中國歷史上每一次變法,在陣痛與快感中搖擺前進,在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與形成新的利益群體中相殺相愛。
而首倡者,多以意氣風發開場、黯然悲涼收場,畢竟別人家的乳酪不好動。但歷史總要在不斷創新改變中前進,沒有這些改革先行者的執拗與犧牲,中華民族沒法延續五千年,屹立東方不倒。
在人來人往的小巷裡,他凝視著影壁,感受著觸手可及的歷史衝擊,想到就在這附近小巷裡,山林中,騎驢而踽踽獨行的那位老人瘦小身影,對理想主義者的崇敬油然而生。
不過,他認為自己始終是個有人性的現實主義者,也許偶有激情和夢想,但絕對會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審時度勢、順勢而為,不會為了夢想作出無謂犧牲。
直到一陣濃郁的藥味鑽進鼻孔裡來,將他的心思抓了回來,他扭頭一瞧,定林寺斜對面有座小橋,橋上書著槐橋二字。
橋頭有座藥鋪,為三進院落,面闊五間,門前豎起高出屋簷的布制大路牌書有“治病兼售生熟藥”字樣。心道:“一路打聽過來,估計就是這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