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3章 回回炮

至於圖圖什,對於這個心裡開朗了許多、身體結實了許多的半大小子,程風的交待和囑託是幾張圖紙,那都是他憑藉模糊記憶畫出來的攻守城器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配重式投石機。

配重式投石機在中國古代也被稱為回回炮、西域炮、巨石炮、襄陽炮,這是分別從發明者的民族、地域、威力和著名戰例來對其的命名。

十三世紀,也就是距程風現在所處的時代一百五十多年後,元軍進攻南宋襄陽,宋軍憑藉堅固的城牆和高昂計程車氣,成功阻止了蒙古人投石機的猛烈攻擊,逼迫他們歷時六年依舊久攻不下。

這個時期,波斯、阿拉伯等***教國家在古代拋石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透過加裝配重灌置,發明出十分先進的配重式拋石機。

這種配重灌置提高了投石機的攻擊距離和準確率,發射效率更加高、威力更加大,一次能發射六、七百斤重的巨石。

元世祖忽必烈召回回人阿老瓦丁和亦思馬因督造這種攻城利器,因為是回回人建造的,這種先進的配重式投石機被稱為“回回炮”。

元軍使用“回回炮”先後攻打樊城、襄陽城,首發拋射出的巨石便準確擊中襄陽城譙樓,將其半個樓頂打塌,聲音響如震雷,壓死砸傷士兵數十人,現場一片狼藉,血肉模糊,其威力之大可見一斑。

“回回炮”的首秀便令城中軍民心驚膽寒,士氣大墜,許多軍士逾城投降,宋軍堅守了六年的襄陽城就此陷落。

此後,宋軍也偷偷仿造“回回炮”用於堅城攻防,於是“回回炮”在兩軍之中扮演著“大殺器”的角色,直到明朝中葉以後,因大型火銃普遍用於戰爭,這種攻城利器方才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程風只知道大概原理,但對其零件尺寸瞭解並不是很精確,於是在紙上邊畫,邊跟他講解大致構造。

此時使用最廣泛的是古老的人力拋石機,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繩索栓住容納石彈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許多條繩索。

發射時,多人一同拉下繩索,利用槓桿原理拋射出另一邊的石彈。炮梢分單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個炮梢裝在一個炮架,需250人一同施放,耗費人力巨大。

“回回炮”則是將原本用人力拉拽的一端掛上一個大木箱,裡面裝著大量的碎石塊或者沙子。

發射時,用絞車把掛著石彈的一端炮梢向下拉至地面,掛著大木箱的一端則高高揚起,然後突然放開,沉重的大木箱向下墜落,將另一端的炮梢猛地撬起,石彈隨即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迅速飛出。

所以說,“回回炮”最大的特點便是:投射力來自沉重配重物的重力勢能而不是靠人海戰術凝聚的肌肉生物能。

圖圖什很聰明,程風連比帶畫沒解釋幾句他就弄明白配重式拋石機的原理了,和當初合作修建水車、風車一樣,他很快拿出了一個精緻的木製模型來,尺寸比例恰到好處,甚至連彈袋、木箱都做了出來。

程風安排了五、六個木匠聽從他調遣,開始研製各種尺寸的配重式拋石機,試驗記錄力矩、配重重量和射程各種引數。

對於張教頭和張貞娘,程風並沒有把他們接上山來,只是委託湯隆送去了一些財帛,打算上梁山後便告訴林沖把他們直接接上梁山。

在此期間,他四處打聽,延請了一位身藏祖傳去疤絕技的郎中,給輔達祛除了臉上的刺青,以掩藏逃兵的身份,從而送他清清白白地進到華陰縣衙當了個班頭。

張遇等其他人見了,也爭先恐後地要敷藥除字,唯有韓世忠一人大大咧咧,不以為然,願依舊留在臉上。

當兵刺字,無疑是一種恥辱的標記,宋時只有罪犯、官府工匠和奴婢也有這種待遇。

韓世忠對此卻如此不在意,程風心中不由感嘆,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胸襟!韓世忠的豪邁與豁達可見一斑。

倚靠沈起的安排和輔達的接應,華陰縣庫房裡的兩百斤精鐵神不知鬼不覺地順利到手,湯興、湯隆歡歡喜喜地將其藏在山中,打算打造六十柄上好的腰刀。

不夠!錢還是不夠!程風的想法很多,開設學堂和福田院,招募訓練精銳;置辦兵刃衣甲;研製攻城器械;買馬蓄馬打造騎兵,以少華山現在的財力物力,即便都能開辦試行,也只能是小規模的試驗。

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暫且只能是徐徐推動、步步為營,好在少華山一日比一日繁榮起來,山道通行費用和沿途的經營收入也在穩步增長。

韓世忠!就看你們的了!程風在盡力佈置

為您推薦